开启工作模式——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第二批援鄂医疗队队员、急诊科副主任医师安小峰战“疫”日志之十三
来源: 2020-02-19 11:54:05 责编: 陈卫华

客户端

2020年2月18日  晴

战友加油!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晨起坐车到达武汉市中心医院医院,和往常一样,先详细交班了解夜间病情变化后再下病房查房,我所在的科室为武汉市中心医院住院部17楼发热四病区,病区负责人为梁志坤主任,其所带领的团队清一色6位都是肝胆外科医生,目前负责病区内38位患者救治工作(包括病重),我本人经过几天熟悉环境和流程已经调整好了自己的身心工作状态。根据当前形势,因病人比较多,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梁主任和我商量分组查房,以22床为分界线,梁主任带夜班叶医生查房,我带白班的孙江阳博士查后半部,为了节约防护物品和减少感染机会,提前解决个人问题(上厕所),感染病区内所有东西,包括纸片都不能带离,所以开动脑筋把几十个病人情况快速的记录在了脑海里,接着来到物资区域签字、领取防护用品,按照流程逐一消毒手、戴帽子、N95口罩、戴二层帽子、外科口罩、穿隔离衣、手套、鞋套、防护服、靴套、二层手套、戴护目镜等,相互转身检查完好无损,按照地面标识缓步行进。“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刚进入病区远远看到护士战友们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在有条不紊的忙碌着。我和孙博士进入病室开始查房工作,细心询问病情和细致入微的查体,了解每位患者身体和心理状况,详细解答患者疑虑,每当孙博士向患者介绍我:“这位是来自安徽皖北医院急诊科的安主任来支援我们了!” 明显的能看到、更能感觉到患者发自内心喜悦和感谢,看到我们到来就像看到了希望,他们并不是孤助无援、独自面对。

病区患者当中也有曾经在一线战斗的本院职工和家属,其中30床让我感触最大,李某,男性,39岁,武汉市中心医院急诊科主任,因为武汉市中心医院距离武汉华南海鲜市场(病毒发源地)1.5公里,所以最早发现和接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人均在急诊,鉴于当时对新冠病毒未完全认识和掌握,所以为了救治更多患者,第一批倒下的大多是急诊医护人员,李主任就是其中一位,当他得知我也急诊同行,顾不上喘着粗气,高兴的从床上坐了起来与我交谈,方才那昏暗的眼神里突然出现了光泽,但根据他的CT片子,能看出来李主任经历了怎样的磨难和生死考验,“九死一生”对于李主任一点都不为过,他也有父母和一双儿女等着他回家。

每为一位患者做好查房,最后我都会加上一句鼓励患者的祝福“祝您早日康复,我们一起加油!”简单的一句话仿佛给患者思想和身体里注入了无穷的能量,更让他们感到了活下去希望!

忙碌了一天,晚上六点交班准备下班,消毒洗漱好后,回到休息区,打开手机就看到有二十多个未接电话都是父母打来的,心里不由得一紧。当初接到医院驰援武汉命令后,考虑父母年龄大还有高血压等基础疾病,怕他们过分担心我,所以只给妻子说了实情,并商量好如果父母问起我,就说特殊疫情时期我在医院加班(平时经常加班,早出晚归常态)。今天这么多未接电话,莫非知道我来武汉生气了或者家里有什么紧急事情?所以急忙回电话过去,接电话的是父亲,“你去武汉也不说一声,我和你妈心理没有那么脆弱,当年唐山大地震我就是第一批去参加救援的,国之有难,匹夫有责,我们支持你!孩子啊!照顾好自己,我和你母亲及江丹(爱人)两个孩子等着你回来!”听着父亲沧桑富含深情的嘱托,我早已哽咽的说不出一句话来,只能以“嗯…嗯…”作答,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泪流满面。担心被同事发现,急忙跑到卫生间洗把脸,为人父母、为人子女、为人丈夫,这个年龄阶段的人活着已经不只是为了自己而活,内心暗暗下定决心,希望与武汉战友们同舟共济、共抗疫情,争取早日结束战斗,尽快回到亲人身边,我想这也是所有抗疫一线医护人员及家人共同的想法。

​(安徽日报宿州记者站何雪峰推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