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要求,技术改造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取向和重大举措,企业技术改造是全面提高企业素质、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路。近年来,泾县昌桥乡积极引导乡域内企业进行技术、设备、品牌、管理、商业模式等方面的全方位创新,推动有关企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增强企业竞争力。
位于该乡童疃村的安徽泾县正明米业有限公司近年来不断引入新设备,实现了企业由农产品粗加工到农特产品精细加工的转变。当前,该公司厂房内,稻谷在机器运转中变成了大米,完成了华丽变身。在现代化的流水生产线上,工人仅仅需要辅助机械做好工作,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和技术难度。今年上半年,该公司在疫情影响和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中,实现了逆势增长。
该公司总经理唐正明介绍,最初农特产品仅为加工杂交水稻,随着企业技术升级,生产效率提高,企业的产品也逐步细化。该公司针对市场需求,对加工的大米品种分类进一步细化,如新增加了绿色生态大米以便满足消费者的高质量需求。
据了解,由于该企业的技术升级,在招聘工人时可以降低技术要求,工人只需要接受简单的培训即可上岗,这也为该企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助力精准扶贫提供了基础。
“昌桥乡党委、政府为企业的发展、特别是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提供了很多帮助,我们也想通过具体的行动来感谢党的关心、感谢政府的好政策。在招聘工人的时候,在同等条件下,我们优先录取贫困户就业,为精准扶贫出一份力。”
目前,该企业有7名工人是附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了激励这些贫困工人积极劳动,公司还改进了工资制度,“我们由原来的同岗同酬,改为基本工资+绩效奖励的制度。比如我们基本工资是1000元,只要每天工作三小时就可以得到基本工资。超过的部分,根据他从事的岗位技术难度按时计费,比如有贫困户之前有过外地务工经验,可以开铲车,他的每小时工资是22元甚至更多,而其他的岗位更简单,可能就是18元每小时。”唐正明这样解释改革制度的初衷,“我们也是希望所有贫困户都自力更生,通过自己的勤劳,实现脱贫致富。”
据了解,在这套绩效奖励制度下,工人积极性高涨,其中收入较高的年收入可达5万元,收入较少的也有2至3万
“今年上半年,公司毛利润实现了30%的同比增长,下一步我们还将继续扩大生产链,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带动附近村民提高收入。”唐正明表示“我们还将在招聘中保留一部分岗位录取贫困户,希望公司的发展能带动更多人通过自己的劳动脱贫致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企业力量。”(张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