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干部驻村以来,村里亮起了路灯,修宽了马路,街坊邻居的腰包也越来越鼓了。”村民们对魏圩村这几年的变化由衷的赞叹,几百多天里,是省电子十六所肖少文的默默付出,让群众越来越信任这位扶贫书记。
深入一线落实扶贫政策
“晚饭过后,村民在新修的路上散步,在休闲亭里聊家常,跟城里没有两样。”肖少文自豪地说,“现在村民的生活质量逐年提高,生活水平持续攀升,生活面貌逐渐改善,看着街坊邻居过上好日子了,感觉这几年的奋斗经历是特别难忘的回忆。”
“肖队长,吃早饭了吗?”“肖队长,累了吧,赶紧坐下歇歇。”……每天,肖少文带领工作队、村两委和贫困户,面对面、心连心,用拉家常聊家事的方式,讲解扶贫相关政策,解决贫困群众疑问和难题,不断提升扶贫开发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的知晓率。“辛苦是辛苦些,但老百姓淳朴的笑容特别暖心,亲切的打招呼总是会让我忘记了工作上的压力。”肖少文说,针对全村现有4户11人未脱贫,他和村两委通过努力,目前4户已稳步达到脱贫条件。他还进一步对已脱贫户继续做好帮扶工作,组织动员申报了83余户贫困户特色种养扶贫项目申报,增加贫困户收入。
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魏圩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多年来种植结构单一,村民收入较低。从2017年底开始,扶贫工作队引导贫困户大力发展大棚西红柿,走出了一条调整产业结构的新路子,也鼓起了村里贫困户的钱袋子。
西红柿丰收的原因,除了西红柿产地受气候影响推迟上市以外,还得益于扶贫工作队近年来连续不断在选种、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扶持引导,尤其是连续2年对符合要求的设施蔬菜进行了奖补,有力地推动了蔬菜规模化生产,同时对蔬菜种植人员进行了专业技术培训,充分发挥出种植大户及专业合作社的实验示范作用。下一步,扶贫工作队将对种植户在后期冷链储藏、分拣加工、精简包装等方向发展进行引导,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及后续服务保障体系。
2018年,扶贫工作队结合魏圩村的实际情况,通过“企业+贫困户”的经营模式,由贫困户种植、公司统一采购,带动贫困户发展订单,助力脱贫。通过这种农企对接合作,不仅解决了种植户没有种植方向、产品市场行情不稳定、销售渠道不畅通的困难,也为单位职工从原产地直接采购了新鲜健康无公害的蔬菜。
工作队还拓宽消费扶贫,致力于脱贫攻坚,开展了六次批次“消费扶贫”。工作队积极开展“农企对接”项目,组织动员十六所职工购买魏圩村农产品,分别购买贫困户西红柿、大棚葡萄、鸡蛋、鸽子等,已完成销售14万余元,超额完成年初计划,鼓励带动了魏圩村群众发展大棚产业的积极性。
为充分挖掘魏圩村集体资源,出租核桃林林下经济种植;提高服务质量,大棚产量增收,按比例提高大棚租金;稳定的扶贫工厂租赁收入等,2020年魏圩村集体经济预计达到26万元。
环境整治让村庄换新颜
魏圩村坚持环境整治常态化,清除道路两旁,房前屋后的垃圾、砖瓦、草堆、枯树等,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魏圩村开发公益岗位17个,对公益人员进行了划片包干管理,每名公益岗人员负责部分道路的日常清洁打扫工作,配备垃圾桶和卫生清洁工具,探索建立村集体和群众为主的管护机制,使农村人居卫生环境治理常态化。
工作队同村两委积极引导群众提高“清洁家园 从我做起”的意识,充分发挥“爱心超市”作用,开展“家庭环境优质奖”评选表彰工作,对居家环境好的农户给予奖励,持续强化了群众爱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意识。(通讯员 贺微微)(安徽日报宿州记者站何雪峰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