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之后,要多活动一下肩颈,这样会慢慢地缓解一下压力。”12月21日,在泗县县城一家中医诊所,推拿师赵光文一边娴熟地给患者推拿,一边讲解着注意事项。从一名贫困户成为吃上“技术饭”的按摩师,赵光文对目前的生活感到很满足。
今年51岁的赵光文是泗县屏山镇老山村人。在干惯农活的庄稼汉看来,这样的年龄在农村人里也算是壮劳力,可是赵光文却有着自己的无奈。2013年,赵光文因高血压导致严重的脑梗,花光了家里的积蓄不说,还落下了半身不遂的后遗症。想到与自己相依为命的儿子和家中仅有的五亩薄田,赵光文一度觉得生活灰暗极了。“吃光了‘老本’,还要借外债,那几年的日子是真难熬。”提起以前,赵光文颇多感慨。2014年,精准扶贫的阳光照到了赵光文父子身上,村里将他一家纳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了低保补助、光伏补贴、健康扶贫等一系列的“输血”政策,赵光文在经济上稍微松了一口气。
“歪着身子靠政府扶着走,我脸上也没有光彩,我要挺着腰杆把日子过得好起来。”赵光文白天在家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早晨晚上就出去锻炼,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近三年的努力,他行走活动能力基本上恢复到了病前的水平。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赵光文跟着自己的亲属到外地船厂打工,可是干了不久就收拾包裹回家了。“船厂的活特别耗体力,我在那里总是拖后腿,给工友添负担,面子上也抹不开。”就这样,就业不久的赵光文就主动“下岗” 了。
不能靠政府“输血”过日子,还是要找到一条适合自己个人情况的增收路。2019年,帮扶干部在入户时,赵光文说出了自己的焦虑和烦恼。“你可愿意去学按摩,这样主要是手上用力,要不然你试试?”一语点醒梦中人。“对呀,这个比较适合我,我咋不愿意学呢。”虽说是人过三十不学艺,可是赵光文在50岁当起了“学徒”。在帮扶人的介绍下,他到南京的一家按摩店学习起了养生推拿。“人家都说按摩是好汉不愿干、懒汉干不了的职业,可是我觉得自己找到了一条增收路,挺好的。”就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赵光文靠着肯学多记勤练,半年下来,他从一个“门外汉”到熟知关键穴位、肌肉的分布和功能、人体经络走向、穴位分布以及康复理论的高级技师。
拿到了高级技师资格证,赵光文对增收致富有了自信。为了把基础再打得牢固一些,他先后在外地的实习基地、本村村卫生室和屏山镇卫生院免费给病人做起了推拿理疗。有了扎实的技术加身,就在不久前,赵光文在城里找到了一份工作。对于自己身上发生的变化,赵光文最清楚。“我家从到处漏水的老房子,易地扶贫搬迁到了离城较近的锦绣山庄,有了温暖的住所。现在也有了固定收入,每月挣3000块钱完全没有问题。”
推拿技术扎实、对待顾客诚恳的赵光文慢慢地有了不少的回头客,对于未来,赵光文有着自己的打算:“等我技术提高了,顾客也稳定了,我打算开个推拿按摩店,自己当老板。”稳扎稳打的赵光文眼前一片光明。(通讯员 单珊)(安徽日报宿州记者站何雪峰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