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辉,男,中共党员,泗县大杨乡马宅村后备干部。参加工作以来,他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以一颗炽热的红心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位乡亲。
奔赴战疫前线 践行家国情怀
2020年,对刘辉来说是极其不平凡的一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防控阻击战,打破了庚子年春节的平静。刘辉自费购买了消毒粉、医用酒精等消杀用品,穿上红马甲,与其他志愿者一起为村里的街道、超市等公共场所进行义务消毒,劝导群众不串门、不外出、不聚餐、不聚集聊天,告知村民们疫情防范的重要性,开足马力为村里疫情防控工作做着努力。刘辉表示“在防控疫情最关键的时刻,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年轻人,更应该冲在第一线。”随着家乡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同时考虑到在工作及同事们的需要,他从家乡回到了工作的城市上海。在工作之余,利用休息时间,刘辉参加了上海浦东城厢社区东市居委疫情防控,负责老小区日常防疫工作。虽然人在上海,可他心里却时时刻刻惦记着家乡,因做过保洁采购,他联系供应商买了3桶消毒液,通过物流托运回家捐给杨集村部。
用行动诠释孝老爱亲美德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就在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之际,刘辉接到老家打来的电话,他的父亲遭遇车祸昏迷不醒,这一消息犹如晴天霹雳打在他的心头,他连行李都没收拾就匆忙赶回老家。在医院里,他看着病床上的父亲,想着只要的父亲能醒来,在父亲身边陪伴多久都无所谓。就这样他放弃了上海的高薪工作,与弟弟妹妹24小时轮流照顾父亲。
家中父亲承包的70亩田地交给了弟弟刘东辉打理,他和妹妹留在医院的时间更多一点,每天吃住在医院,躺着床边的地板上休息。因为兄妹三人都各自有家庭,面对父亲五十多万的医药费,重重压力,让兄妹三人身心俱疲,弟弟妹妹回家后经常拌嘴,作为家中的老大,刘辉经常睡不着,在医院通道中一站就是一宿。他也想过放弃,可每次看到父亲时都觉得父亲能醒过来,这种信念让他坚持下来。在医院的日子里他经常鼓励弟弟和妹妹说,困难都是暂时的。就这样在蚌埠医附院治疗了近三个院,医院专家说恢复几率太小,让出院放弃回家。为了能早点康复,兄妹三人商量不要回家里照顾,而是转乡卫生院,转回去又住了三个月,因长期躺着,医生多次说:“身体各个器官衰竭,随时会意外,建议转回家,你们兄妹三个人已经做到子女的义务了,不要说我们比你大二十岁,都没你们做的好。”村庄上邻居们也都说;“都尽力了,不要想不开,毕竟还要生活,你们三个在大杨庄上,那么小面对这么多问题,已经是个超出年轻人的压力境界了。”
落叶归根,转回家没几天,父亲撒手人寰,离他们兄妹三人而去。刘辉在处理好其父亲身后事后,没有回到上海,报考了大杨乡的后备干部,进入马宅村工作至今。他自述道:“父亲住院期间,有许多社会人士对我伸出援手,我非常感恩他们,想着回报家乡的乡亲们,回家工作。”
爱岗敬业作表率 积极作为勇担当
刚进村不久,他遇上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面对人口总数增多、流动人口加大以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为保证人口普查工作高质量完成,他说:“大国点名,没你不行。这是一项光荣的任务。我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原则,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刘辉作为一名指导员和普查员,为确保按时保质完成入户登记任务,核对短表和派出所发来的户籍信息,那段时间,他每天早出晚归,经常是凌晨才下班回家,为了不打扰家人休息,有的时候都在车里睡。连续8天把他负责的105户登记完毕。
每天工作完成后,刘辉经常走村入户,宣传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慢慢熟悉家乡。平日里,他不但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还经常参加村里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自费向敬老院捐助物品,向医院捐助医疗器械,而且修路、添加路面指示牌,维护路灯。(通讯员 刘月亮)(安徽日报宿州记者站 何雪峰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