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是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法宝,2020年,泗县通过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壮大,闲置宅基地农房盘活利用,全县187个村全面提前完成了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任务,为新时期农业农村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和资产进行合理开发,通过资产承包租赁、建设扶贫工厂、种植果蔬大棚、加大农机配置、兴办村级集体股份合作社、培育特色产业等方式拓宽增收渠道,积极构建“有支柱产业、有收入来源、有当家产品”的村级集体经济全面发展格局,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呈现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制定了《2020年县直有关单位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任务分工方案》,将15项重点工作细化分解至县直有关单位,切实明确时间表、路线图、责任书。对全县行政村组织建设、收入构成、发展现状等情况进行摸底调查,逐村建立工作台账,确保底数清、情况明。针对2019年经营性收入超50万元的村做好巩固提升工作,做大做强村级主导产业,打造黑塔镇小梁村、瓦坊乡岳场村、长沟镇朱彭村等6个核心示范村,发挥以点带面作用。建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库,及时更新完善并制定项目攻坚作战图,每周一抽查、每月一普查、每季一调度,动态推进项目落实,做到项目规模、投入资金、预期收益、审批时限、建设进度、完成时限、责任单位“七个明确”。截至目前,共建成集体经济项目198个,其中,资源利用型27个,资产盘活型32个,特色产业型70个,物业经营型16个,服务创收型42个,项目承接型4个,其他类型7个。
狠抓闲置宅基地农房盘活利用试点工作。充分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积极采取闲置宅基地整理、复垦、复绿等方式,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整治,建设农业园区和发展庭院经济,同时,为农民建房、乡村建设和产业发展等提供了土地资源。采取以奖代补模式发展庭院经济,依托大型企业发展订单农业,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相结合的发展模式积极发展庭院经济。对集体所有的闲置土地和农民闲置宅基地,进行集中整合,结合庭院经济开展复垦复绿,因地制宜栽种经果林和金银花等高效益农作物。整合土地资源建设反季节蔬菜大棚、温室花卉等高收益经济作物,充分利用闲置房屋与宅基地,最大限度地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户将合法的闲置宅基地和农房自愿有偿交给村集体,通过农村“三变”改革,将闲置农房整体或者部分使用权采取入股的方式,由村集体、经营主体统一开发经营,促进农户、村集体、经营主体三者共同发展增收。目前全县试点开展了三个乡村旅游目的地和一个田园综合体的闲置宅基地和农房盘活利用,即大庄镇曙光村小宋梨园、屏山镇老山村蟠龙山奇石公园、大路口乡龙湖村石龙湖国家级湿地公园和大路口乡网周村石龙湖田园综合体等乡村旅游目的地。发展手工作坊盘活闲置农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开发特色产品、特色手工艺品制作等,带动农户盘活利用闲置农房,发展家庭工厂、手工作坊,乡村车间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目前,全县利用土地增减挂盘活闲置宅基地2.9万亩,清理一户多宅216处,拆除闲置房屋536间,利用闲置宅基地1502宗,面积0.1万亩,开发家庭工厂利用农房1043间。
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2018年,农业部确定泗县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国家级试点县,全县187个村全面提前完成了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任务,共清查账面资产5.3亿元,核实集体土地总面积256.1万亩;界定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成员874822人;187个村(社区)全部成立了村级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颁发股权证19.8万户,占总户数的91.7%。深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进程,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统筹推进,努力盘活农村资源、资产、资金,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形式,创新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机制,推动农村经济规模化、组织化、市场化发展,激活农村发展内生动力。目前,全县所有行政村“三变”改革试点都取得阶段性成果,共盘活闲置资产3.1亿元,发展产业项目431项,村集体资产2549万元入股经营主体,分红收益1016万元,农户参与“三变”改革95078户,资产入股收益399万元,人均增收140元。扎实开展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工作,实行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三权”分置。截止目前,全县256亩农用地完成清查登记并录入农业部全国农村集体资产监管平台。完成3727个村民小组土地确权工作任务,确权面积191.6万亩。(通讯员 贺微微)(安徽日报宿州记者站 何雪峰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