砀山李文侠:退而不休献爱心,甘做春泥护花蕾
来源: 李艳龙 2021-04-13 09:11:39 责编: 陈亮

微信图片_20201222093315

​“现在是春季后期,天气忽冷忽热,变化较大,大家要防范春季流行性感冒,注意保暖。”日前,砀山县周寨镇张屯村退休教师李文侠一边给村民讲解健康知识,一边在家门口的黑板报上抄写注意事项。

image001

今年80岁的李文侠,虽然退休20年了,但他退而不休,经常想方设法为村民做好事、办实事;同时,他心系校园,义务助教,并拿出工资在学校设立“励志奖学金”,专门奖励那些家庭困难、成绩优秀的学生,在家乡传为美谈。“栽桃育李成快事,敢做人梯破双肩”是他的真实写照。

热爱家乡办实事

1961年,李文侠在郑州市第二十中学任教时,响应党的号召,大力支援农业,自愿申请下放务农,既减轻了国家负担,又能磨炼自己,这是他年轻的时候以牺牲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的具体表现。有人开玩笑问他后悔吗?他回答说:“我这点比起革命先烈又算什么?”

回到家乡周寨镇张屯村务农后,他看到群众缺医少药的情况,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暗下决心:“我有文化,要自学医术,治病救人。”1962年他自学针灸技术,凭着较高的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拿起银针义务为邻里治病解痛。他曾治愈半身不遂的人,也救活过已经昏厥的5岁女童;一个10岁的女孩得了软骨病,在他的治疗下,竟然奇迹般地治愈了;也曾用针刺法,将一个病人的胆结石排出体外。总之,虽然他不是专职医生,但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经他治好的病人数以千计。远近邻居只要有了病请他,他是随叫随到,而且从来没有吸过别人一支烟,没喝过别人一口酒,更没要过别人一分钱。他被张屯村百姓称为“活菩萨”。而他本人在为群众治病过程中,却吃了不少苦,特别是夜里,他曾掉进粪坑里而扭伤脚骨,也曾外出治病被坠断的树枝砸伤,但他从没有后悔过,总是乐呵呵的。

1970年,他被村干部推荐当上了张屯联中的民办教师后,工作更是兢兢业业,他对自己的要求是:“工作上要向先进人物看齐,生活上要向比自己低的人学习。”1975年,当时提倡“教育为农业服务”的办学方针,他率先开设针灸课,让初三学生学习针灸技术。每年4月,他组织针灸成绩优秀者15人左右,高举着“张屯联中巡回针灸医疗队”的大旗,在张屯及周边村庄为百姓看病,受益群众数千人,深受当地群众称赞。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校教学秩序恢复正常后,他教学的劲头更足了。他常说:“老师要成为学生的表率。”他多次劝适龄儿童上完初中,为张屯学校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控流保学”工作立下汗马功劳。他曾五次登门,劝说辍学学生重回校园;并专门资助贫困生复学。1997年,班里有一个叫尉雪艳的学生,因父亲和爷爷两个月内相继病逝,家庭背债太重而辍学,李文侠老师亲自拿钱支持她完成了学业。同年,他被教育局评为“精神文明先进个人”,被砀山县政府授予“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他被群众称为“播种精神文明的人”。由于教育教学成绩突出,他曾被评为“全国优秀作文辅导老师”“全国推进素质教育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退而不休献爱心

2000年李文侠老师退休后,他仍心系校园,时刻牵挂着学校的孩子们。老伴说,退休后,李文侠去的最多的地方是学校。他经常到村小学与年轻教师交流教学心得,传授教学经验,帮助年轻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他深入到学生中间,给学生做辅导、谈心等,开展法制、安全、卫生知识教育。

青少年学生正值爱蹦、爱跳、爱唱、爱笑的活泼时期。但以前,不少农村学校由于条件限制,音乐教师缺乏,学生的音乐课受到影响,李文侠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就主动发挥自己的特长,义务为张屯学校教音乐课,一教就是好多年,从不要学校一分钱。

image003

2006年,李文侠老师的孙女在砀中上高三,为照顾孙女求学,他在砀城居住了一年,不能天天到张屯学校。为了照顾他的具体情况,学校改为每周四为音乐课集中时间。从砀城到张屯学校有40多里路,李老师从没因路远而耽误学生的唱歌时间。晴天,他骑自行车到校;雨天,他就坐公交车来。有一次,天气炎热,他到学校又累又渴,几位女生课间在升旗台前做游戏,看到李老师推着自行车走进大门,便一嘀咕,突然排成一字形端坐在升旗台上,等李老师走近了,她们一齐站立举手敬礼,高声喊道:“老——师——好”。原来她们要给李老师一个突然的惊喜。其余的学生看见李老师来了,一轰隆跑了过去,争先恐后的问“老师好!”。一位同学亲切的把自行车接了过去,有的同学说:“看!老师热了一身汗。”有的学生拿起扇子就给老师扇;有的说:“老师太辛苦了……”然后她们欢呼跳跃:“噢嗬!今天又能唱歌了!”看到孩子们欢乐的场面,渴望的神情和一张张笑脸,一身疲惫的李老师顿时精神焕发,神采奕奕,将劳累抛到了九霄云外,继续为学生们教唱。教师们看到他不辞劳苦、热心支教的行为,也都受到感动。他却说:“人,什么时候感到最幸福?莫过于此时矣!”

为了丰富学生的课堂内容,李文侠自费买了10把太极扇,免费交给学校代管,并作为学校财产长期使用。他首先教六年级学生,从基本功到每一个步伐、手势、眼神、力度,开扇、闭扇他都耐心施教,一遍遍示范、一遍遍讲解、一遍遍纠正。功夫不负有心人,花费一个月的时间终于教会了他们。一所农村学校,学生们能拍出“扇子舞”这是少见的,既有功夫又有舞姿的节目,自然让人大开眼界,实为少见!

子女们怕他累着,有的劝他终止教唱,他却说:“与学生们在一起,更觉得年轻。”可见李老师乐观向善的情操。后来,张屯学校配备了音乐教师,他仍经常在学生课外活动时间,到学校教唱爱国主义歌曲,既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又陶冶了学生们的情操。

爱国教育不松懈

由于李文侠老师热爱教育,为张屯学校办了很多好事,他退休后,学校聘请他为关工委副主任,他多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健康教育的活动。

每到清明时节,张屯学校都组织“祭扫烈士墓”活动,以加强对学生的革命传统教育。李文侠花了很多精力在全村征集有关烈士的故事,然后整理加工。他写的张屯村4位烈士分别是:身受日本鬼子刺刀而未死,后投参加八路军的李端云;家庭贫寒、机智勇敢,只身吓跑一个伪军排,被俘后宁死不屈的八路军排长张明钦;参军后打死几十个鬼子的张经保;身受重伤,仍坚持战斗的八路军骑兵侦察员臧福平。活动现场,李老师以生动的语言讲述了4位革命烈士为了革命事业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以具体的动作再现了革命烈士英勇机智大无畏的豪迈气概,以深情的表情描述了革命烈士对家中的老人无微不至的关怀。

特别是2015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他花费了大量精力,整理出日军在张屯村的烧杀抢掠的暴行——火烧张屯学校、刺杀无辜群众。同学们静静地听着,有的咬牙切齿痛恨敌人,有的暗暗流出同情而愤怒的眼泪,有的为烈士的机智斗敌而鼓掌。

每次活动结束后,同学们怀着激动的心情抒发肺腑之言,写出优秀作文。“革命烈士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继承先烈遗志,当好革命接班人”“向烈士们致敬”……通过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既培养了学生们爱国主义精神,又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水平。

另外,李文侠老师素有针灸专长,经常义务为群众针灸,也为张屯学校师生讲解健康知识。“一要按时作息:按时睡觉,按时起床,按时吃饭,按量用餐;二要饭前洗手,饭后漱口,勤洗澡,勤换衣服,勤梳头;三要注意保护眼睛,不要在光线暗处看书,看书写字要保持距离,不恋看电视,防电视辐射损伤眼球;四要坐姿端正,防止脊柱变形……”他创作的《学生卫生八要歌》,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他抓实健康教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革除不良恶习,对于正在快速发育阶段的学生大有裨益。

“拾荒”设置“奖学金”

2016年4月,在张屯学校期中考试总结会上,76岁的退休教师李文侠亲手将奖学金交到12名获奖学生手中,并勉励孩子们好好学习,勇于拼搏,长大后报效国家。这是李老师第五年自己掏腰包发放奖学金了。可谁知道,这些奖学金大部分是李文侠自己“拾荒”换来的钱。

image005

李文侠每月拿着3000多元的退休工资,本可安心养老,却选择“捡垃圾”贴补生活。原来,他“贴补”的是那些家庭困难的孩子。

一般地,“捐资助学”是有钱了才捐助,但“捡垃圾、卖废品”的李文侠显然不是那样的“有钱人”。不多的工资除了要维持家里的生活开销,还要时不时的拿出来做好事,李文侠的生活一直过得紧巴巴的。2014年,他到太原看望女儿,看到车站里有些捡垃圾的人,就想,别人能捡垃圾挣钱,我咋不能呢?

于是,年过七旬的李老师默默背起了捡破烂的袋子,走街串巷真正当上了一位“拾荒者”。一个空瓶子、一片广告纸、一只破纸箱……不怕太阳晒,不顾寒风吹,一天一天的坚持着,他还乐观的把拾荒行动说成是“锻炼身体”,把拾荒的袋子说成是“万宝囊”。一天辛苦下来,也卖过十元八元,也卖过三元五元,就这样积攒着。2015年回家,李老师一次交给学校3000元,预交了三年的奖学金。可李老师并未把这钱来之不易的事情向学校说明。仍坚持拾荒,一天又一天……这中间也磨破过手脚,也出现过笑话,也受过别人的白眼,更吃过不少苦。

2015年10月10日,一个雨后的中午,李老师一如既往辛苦着,在穿过马路时,马路边上有约30公分的台阶,他左手拎着半袋子空瓶一甩动,下落的左脚正巧踩在一个空瓶子上,瓶子一骨碌,他立脚站不稳,一屁股坐在了地上,左膝关节从此严重扭伤了。过了好长时间,李老师才强忍剧痛一瘸一拐地回到家。老伴问其缘故,李老师只得实话实说,老伴听后又心疼又埋怨。李文侠却说:“为了贫困学生上学,再苦再累也值得!”

另外,他捐资帮助村里修建3公里柏油路,在他的带动下,在外地打工的女儿也捐出5万元修路款;他在门口创办黑板报,每周宣传健康知识;他自备打气筒,为开车出门的人们提供帮助;他烧开纯净水,让出门干活的人解渴消除疲劳;他多次出面调解,帮助邻里消除矛盾纠纷……李文侠做的好事真是太多了,不胜枚举。今年,李文侠已是80高龄的老人了,仍然默默无闻地做着一些小事。他热爱党的教育事业,是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典范;他无私奉献,是助人为乐的典型;他慈心为本,是乐善好施的楷模,受到周边群众的交口称赞。(通讯员 李艳龙)(安徽日报宿州记者站 何雪峰推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