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城镇关庙村位于泗城镇西郊,303省道、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穿村而过,总面积14平方公里,耕地1.36万亩,下辖13个自然组,共1268户5239人,共有脱贫户103户399人,设立一个党总支辖三个党支部,共有132名党员。 建有幼儿园、小学、卫生室、为民服务中心、文化活动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并建有污水处理厂、垃圾中转站、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以种植业为主,现有农民种植合作社、家庭农场30余个,山芋种植达到5000余亩。
近年来,关庙村在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推深做实“一抓双促”工程,着力实施“强党建、打基础、促提升”行动,使原先“支部弱村庄乱人心盼”的关庙蜕变为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省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点、省森林村庄、省“一户一宅”改革试点村、省农村电商示范村,全市“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关庙正努力创建省级文明村镇、省级乡村治理示范点、省级乡村振兴示范点。
“帮钱帮物不如建个好支部”,关庙村将“政策宣传员、民情调研员、扶贫施工员、行政服务员、矛盾调解员”作为村“两委”“五星评价”,不断选优配强干部队伍。关庙将2名后备干部培养成村“两委”,1扶贫小组长培养为后备干部,为村庄的后续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人才保障。开展党员干部“亮身份,作承诺,当先锋,树形象”,“党员搭把手,群众得方便”志愿我先行、“党员半小时服务圈”等活动,有效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提升为民服务意识。
关庙村围绕“乡村振兴、环境改善、乡风文明、信访维稳、组织建设”等重点,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乡村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乡风文明建设、乡村社会治理,让工作有抓手、行动有定向。通过村庄的硬化、净化、绿化、亮化,让群众喝上安全水、走上平坦路;建起了小广场、小舞台、小花园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让群众居有所乐、劳有所憩。引进了新联禽业,建起了蛋鸡孵化基地;引进了天益青种业,建起了百亩良种基地;培育了省级示范合作社——茂繁脱毒山芋专业合作社,让小村庄的鲜食山芋走进了北上广的大市场。关庙村现有规模农业新型经营主体30余户,产业发展创造了就业岗位,带动了200多名村民就地就近就业,村民腰包鼓起来,集体经济收实现大突破。社会更稳定、环境更优美、生活更舒适,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大大提升,对基层党组织的认可度、归属度、满意度也不断攀升。
关庙村建立起人居环境常态化管护机制,通过网格发包承包、党员干部示范、美丽庭院激励,着力减少干部压力、减轻经费负担、解决半劳力弱劳力就业、激发群众参与乡村建设热情。大力开展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好媳妇、好婆婆、好家风评选;精心绘制文化墙,“一墙一风景,一墙一文明”,让群众抬头见文明、沐浴文明中;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完善村规民约,组织以“党员模范”“乡贤五老”为主体的志愿服务队,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70余场,积极组织各类群众议事机构,让村里的事群众来参与,让群众的事群众来评判。大力推动移风易俗,遏制婚丧嫁娶陋习,让文明春风化雨,滋润村民的精神家园,婆媳关系好了,邻里纠纷少了,矛盾隐患在村里都能解决。近年来,关庙村有9名困难群众成为致富带头人,12户困难户被评为乡风文明示范户,一批批走出困境的农家孩子,感恩奋进、励志成才、报效国家。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为基层善治、持续发展提供精神滋养。
下一步,关庙村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土地撬动乡村产业发展,大力度推动乡村建设,全方位促进乡村综合治理,全力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强力推动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通讯员 王虎)(安徽日报记者何雪峰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