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廷社区位于萧县杨楼镇北,下辖大刘庄、迎风口、黄台子等8个自然村,6710人。近年来,积极探索以乡村振兴为抓手、以综合治理为基础的乡村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精神富有、生活富裕、村庄美丽的强村之路。
抓党建,促监管,乡村治理现生机
新廷社区积极发挥党员示范引领作用,村两委团结一心、勇于担当,按照“1+2+3”的自治模式,注重突出1个“双联双议”工作法,坚持村务、财务两公开,选举产生村民委员会、村民监督委员会、村民小组理事会3个组织,真正通过民主的形式把村民组织起来,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共同办好本村各项事务,着力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水平,新廷社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强产业,保增收,新型社区有奔头
依托黄河故道的丰富水资源,新廷社区利用靠近镇区主干道的区位优势,成立了新康源果蔬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共流转托管土地1500亩,投入资金400万元,建设拱棚韭菜和黄桃基地及订单农业,提供了500多个就业岗位,带动了200多户贫困户入股分红,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超过45万元。还成功引进了安徽民乐食品有限公司扶贫工厂,又组建了农机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了御园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等,新村住户的物业费、电费及基础设施的维修管理费等开支,均由公司统一支付,实现了村产业帮扶全覆盖。2014年新廷村为空壳村,通过这些项目,2020年村集体收入已超过百万元,人均纯收入超过11000元,村民的生活质量得到很大的提升。
爱卫生,讲文明,环境治理见成效
为改变人居环境、提高村民生活质量,村“两委”发动群众积极参与环境整治,极大地提升了环保卫生和爱护家园意识,让老百姓真正做到了“外在美”。同时注重环境整治长效机制建设,成立环境整治管理工作站,聘用环境整治管理员,结合村保洁员、公益性岗位、互助岗等对全域环境进行常态化、长效化管理。通过两年多的不懈努力,现在的新廷御园新村,拥有33幢6层电梯楼房,已搬迁入住1280户,幼儿园、社区卫生室、图书馆、移风易俗大礼堂、便民超市、文化广场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盘资源,合阵地,文明实践之花齐绽放
在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上,新廷社区不断顺应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努力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满足群众“最后一公里”。目前全力整合现有基层公共服务阵地资源,搭建起理论宣讲平台、教育服务平台、文化服务平台、科技与科普服务平台、健身体育平台“五大平台”,因地制宜开展经常性、面对面、基层群众喜闻乐见的文明实践活动,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牢牢占领基层思想文化阵地,动员和激励广大群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学党史,办实事,为民服务“送到家”
党史学习教育期间,新廷社区积极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进为群众办实事实践中,坚持“党群是一家,服务送到家”的服务理念,调动党员干部工作服务热情,全力搭建为民服务“送到家”平台。“送到家”服务站平均每周送快递200余件,办理低保、五保,调解群众矛盾纠纷……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发挥作用明显,35名网格员不畏艰险、无私奉献,坚定站在疫情防控第一线,为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通过为民服务“送到家”平台,新廷社区正逐步实现群众办事从“不出村”到“不出门”,从“少跑腿”到“不跑腿”的转变。
立村规,提素质,移风易俗树新风
通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廷社区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探索出了“1+1+2+3+4”的德治模式,即制订1个村规民约,办好1个道德大讲堂,成立红白理事会和禁毒禁赌会2个民间组织,开展“文明户”“好儿媳”和“美好家庭”等3项活动评比,组建党员志愿者、平安志愿者、巾帼志愿者和文艺宣传志愿者4支志愿者队伍,以德治营造文明乡风。
针对婚娶丧葬讲排场、搞攀比的旧俗,新廷社区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多次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决定将移风易俗纳入村民公约,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的作用,切实将移风易俗工作抓细抓实。大力提倡喜事小办、丧事简办,由红白理事会牵头,将各家红白喜事统一要求、统一标准,彩礼不超过6万,宴席不过15桌。无论穷家富家标准一样,村民生活更加和谐,家庭幸福美满。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新廷社区将以辛勤的汗水,在皖北这块红色的土地上,努力谱写出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画卷。(通讯员 朱为利)(安徽日报记者何雪峰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