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县杨楼镇坚持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的重中之重,紧扣“一村一品”、“党建+合作社(种植、农机)”、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等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不断夯实村级集体经济增收渠道,奏响村富民强的乡村振兴协奏曲。
一是突出党建引领,筑牢发展基石。杨楼镇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各村(社区)党总支通过“党组织+党员+群众”的工作模式,充分发挥自身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利用广播、入户走访宣传,召开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认真解读上级关于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有关政策,发挥村民议事权和知情权,让群众积极热情参与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等壮大集体经济发展工作。
二是依托经营主体,增强发展动能。杨楼镇按照“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凝聚合作社发展活力”的发展思路,各村(社区)党组织以土地集约为主抓手,突出专业化、规模化、统一化种植,探索出“党总支+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各村(社区)积极成立种植合作社和农机服务合作社,通过集约土地的方式,把农民组织起来、把土地集中起来、把农机资源整合起来,形成服务链条,走出了规模化、机械化的发展模式,实现种植效率和增收效益最大化,为增强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活力创造有利条件。
三是发挥资金效益,抓好项目落实。杨楼镇各村(社区)在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科学谋划项目库,积极争取资金,在解决基础设施“卡脖子”工程的基础上,大力实施产业项目。该镇有效利用财政扶贫专项资金、扶持集体经济发展资金、涉农整合资金等各项资金实施产业到村项目,建设光伏电站、扶贫工厂、产业基地、蔬菜大棚、产业配套冷库、仓储等,通过租赁、入股分红等方式,发挥资金效益,拓宽村集体增收渠道。
四是依托固定资产,租赁实现增收。杨楼镇所辖新廷、张口、郝集3个村(社区)注重建设和发展“两手抓”,安置点以优化整体环境、改善居住条件、完善配套设施的思路。按照“1+4+1”模式,即以易地搬迁推动土地增减挂为平台,整合易地扶贫搬迁、美丽乡村建设、空心村治理及民生项目4个方面的资金进行规划建设,完善双基建设,建设配套设施超市、幼儿园、大礼堂等固定资产,村集体通过资产租赁固定资产获得稳定收益。
五是依托扶贫工厂,打造就业基地。杨楼镇为更好扶贫资金效益,满足集中易地搬迁户就近就业增收,该镇5个贫困村共同申请扶贫资金建设扶贫工厂,引进安徽省民乐食品有限公司,建成食品级标准厂房车间3800㎡,该公司生产的麻将鸡蛋、凤凰蛋卷等食品深受大家青睐。扶贫工厂带动周边群众务工就业,目前长期就业务工人员40余人,每月增收1800元左右,同时每年可增加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2.4万元。同时,新廷社区利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资金,建设2000平方米标准化厂房,每年增加社区集体经济收入14万元。郝集社区利用易地扶贫搬迁结余资金申报扶贫工厂项目,与天长市诚荣玩具厂合作建设,预计下半年可投入生产,届时每年可增加郝集社区集体经济收入35万元,带动周边200余人就业增收。
六是加快三变改革,盘活各类资源。杨楼镇大力推进“三变”改革,认真清理村(社区)集体各类资源,盘活原有老村部、老旧学校、闲置房屋、坑塘等资产,通过租赁、合作运营等方式,实现闲置资源变资产,多渠道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截至目前,全镇各村(社区)集体资源盘活收入18.89万元。(通讯员 王宝杰)(安徽日报记者何雪峰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