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合肥经开区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让经开区百姓子女就近上好学”为目标,深化基础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大力推进“外部引优,内部提升”战略,努力实现区域内中小学同生共长,均衡发展。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全区义务教育从逐步实现基本均衡,到进一步巩固基本均衡,再到全力推进优质均衡发展,百姓总体满意率达90%以上。
探索前行:引入国字号第三方评测机构
10月13日,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以下简称“教育部质监中心”)副主任、国家督学胡平平等专家一行来到合肥经开区,为全区中小学深层次解读《大数据背景下的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报告》。
听报告只是行程的一部分。合肥经开区社发局副局长杨会谦表示:“经开区已委托教育部质监中心对全区所有义务教育学校进行全方位的评测,实现以评促教,不断引领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与国字号第三方评测机构合作,展示了经开区探路教育评价改革的决心。据悉,合肥经开区也是全省第一家与教育部质监中心开展全面合作的县(市)区;而在此前,该区已先后委托安徽晶瑞教育研究院、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华东师大、合肥师范学院、北师大等开展综合教育或专项评价。
“经开区正在探索实行管办评分离的教育管理模式。”杨会谦说。具体来说:政府管教育———在大的政策支持、规划引领、建设投入、教育督导等方面加大保障和管理力度,减轻学校负担;学校办教育———把更多的办学自主权放给学校,放给校长,鼓励学校遵循教育发展规律;专家评教育———请第三方专业机构当评委裁判,委托其对学校的办学质量及成效进行专业化评估,助推学校更加科学地发展。
与此同时,杨会谦还称:合肥经开区将坚定不移地将大数据引入到教育评价之中:“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实现教育评价创新,形成‘用数据说话、重数据评价、依数据决策、谋数据创新’的教育评价思维,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现代教育评价流程、模式和体系。”
巧辟蹊径:外部引优与内部提升
合肥经开区教育的创新基因由来已久。多年来奉行的“外部引优”与“内部提升”双轮驱动战略曾被多地总结和效仿。
杨会谦认为:双轮驱动的核心是加大教育优质资源供给。一直以来,合肥经开区全面实施“外部引优”,积极创新新型办学体制,通过委托管理、集团化办学等模式,与北京、上海及省市名校、高校、科研院所等多方合作开办优质名校15所,占比近71.4%。
一位教育界人士称:“这一比例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前所未有。合肥经开区也快速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基础教育对外开放格局。”
另一方面,合肥经开区也在内部提升全面推进基础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其中最令人称道的是一直坚持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改革。
在合肥经开区,校长们实施职级年薪制:校长的职级、年薪与校长办学及工作业绩、校长的专业发展情况、教职工民主测评、学校办学规模是挂钩的,激发校长办学积极性和专业化成长。
为进一步促进教师均衡配置,合肥 经开区正在推进中小学教师“区管校聘”管理改革,每年在核定全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总量内,按照班额、生源等情况统筹分配各学校教职工编制,实行动态调整。
与此同时,绩效工资分配也向教育教学一线倾斜,各区属中小学根据各校实际制定本校教师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切实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
只增不减:化解社会入学供需矛盾
改革创新的背后是合肥经开区一直以来对教育不遗余力的倾斜和投入。
相关人士表示:合肥经开教育投入有一个原则,那就是全区财政教育经费投入严格落实“两个只增不减”。“一是教育支出只增不减,二是教育支出占公共预算的比例只增不减。”
该区财政局预算处处长刘飞曾经比较过“十二五”和“十三五”的教育投入情况:2020年(十三五末)合肥经开区的教育支出为12.25亿元,为2015年(十二五末)的6.4倍,年均增长45%,增幅高于财政收入增幅38.8个百分点。“增幅远高于财政收支增幅,体现财政资源统筹明显倾向于教育。”
2020年合肥经开区教育支出占公共预算支出的比例已经达到21.4%,较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较十二五末提高14.2个百分点。
2020年,经该区社发局测算,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支出幼儿园7789.70元,较上年6403.65元增长21.64%;普通小学13010.18元,较上年12246.52元增长6.24%;普通初中21095.15元,较上年18878.53元增长11.74%。
与此同时,合肥经开区全力推进学校扩容提质,加快补齐教育硬件设施短板。区财政加强学校教学设备购置,确保学校硬件设施齐全,同时大力推进校舍维修改造,积极争取市级财政资金,鼓励幼儿园积极参与创建合肥市一类园,为各类学校扩容增质。
“五年来,经开区教育项目无论是满足功能、还是城市风貌美观,都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声誉,化解社会入学供需日益突出的矛盾”,该区建发局相关人士表示。
优质均衡:百姓总体满意率达90%以上
今年,随着“双减”新政落地,中小学的办学生态正在发生转变。具体说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地位进一步增强,一线教师在义务教育中越来越重要,要承担的责任更多,并面临来自家长和社会的更高期待。
“对于经开区来说,一个很重要目标就是要积极构建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杨会谦表示。
教师队伍素质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2011年起,该区通过制定教师发展年度规划,设立了师德建设、基本功过关、聚焦课堂、学科教研、信息技术运用等叠加式年度重点项目,促进教师师德素养、教学教研、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等能力的持续提升。与此同时,合肥经开区创新了多元化、成长性教学评价方式,五育并举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实际上,近年来经开区不断巩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成果,积极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同时兼顾校际间均衡,校间差异逐渐缩小。
数据显示:截至“十三五”末,合肥经开区共有素质教育示范校15所,占比71.4%;新优质学校12所,占比57.1%;百姓身边好学校16所,占比76.1%;合作办学15所,占比71.4%;新建改扩建中小学16所,新增630个班,新增学位28350个;新建公办幼儿园20所,新增194个班,新增学位5820个。优质均衡发展格局进一步优化。
另一份评测数据则显示:2020年,合肥经开区初中、小学参与包河区差异系数测算,结果分别为0.2626和0.2253,均在较好区间范围。2020年,合肥经开区继续进行优质均衡差异系数测算,经单独测算,中、小学差异系数分别为0.2367和0.2541,均在国家标准范围内。
值得注意的是,合肥经开区聚焦“幼有优育”,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通过品质提升、增加公办园供给数量。扩大幼儿园集团化办学规模。今年,该区有8所幼儿园创建合肥市一类幼儿园,努力将每一所幼儿园都办成师德高尚、教学优良、环境优美、儿童喜欢、家长放心的学习乐园。
“通过一系列创新实践,学校内部活力增强了,学校办学品质提升了,师资力量整体快速提升,学生学业也质量提高了”,杨会谦介绍,在2021年6月进行大数据评价中,老百姓对经开教育的满意度测评中,总体满意率达90%以上。(梁巍 李长龙 杨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