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在芜湖市大砻坊街道北门口社区华联商城小区,就有这么一对夫妇,十六年如一日,将爱倾注到父母身上,不离不弃地照顾瘫痪在床的母亲,用爱心与真情诠释着孝的真谛,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为人子女的责任和义务,在平凡的生活中演绎着孝老爱亲的故事,用行动证明了久病床前也有孝子孝媳,他们就是严明和他的妻子王珍。
2006年严明母亲周阿凤给老伴上坟回来,因悲伤过度引起脑溢血,全身都不能动,后来在医生建议下做了开颅手术,这才没变成植物人,只有胳膊、手稍微能动。自那以后,老人的日常起居生活都是严明夫妻二人打理。
妻子王珍没退休前,每天早上5点半起床,给婆婆周阿凤做早餐,面条、鸡蛋、燕麦、小笼包等换着吃,很少吃稀饭或汤饭。王珍经常对丈夫严明说:“妈妈年岁一年比一年高,我们自己吃汤饭没关系,但老人一定要吃些好的。”因为她上班的地方在城北,每天早上王珍喂好母亲早饭后,6点半准时出门赶厂车上班。中午,严明从单位抽空回来,弄些骨头汤、鱼汤等有营养的菜做午饭给老母亲吃,晚上给她多吃蔬菜,让母亲营养均衡。
王珍下班后,会抽空去附近菜场,买好第二天的菜。晚上将衣服洗好,把家务做完。由于母亲瘫痪在床,洗澡必须由别人代劳。王珍下班回家较晚,怕让老人等太久,儿子严明便亲自给妈妈洗澡,本来他还觉得有些尴尬,但仔细一想没什么,俗话说“儿不嫌母丑”,只要把妈妈照顾好就行。自此以后,老人家洗头、洗脚、剪指甲、洗衣服都是儿子媳妇在家里完成,被褥、尿布也勤洗勤换,从不厌烦。
2020年王珍退休后,就更是担起全职照顾婆婆的责任。王珍说,家里给老人订牛奶都是好牌子,给她买的纸尿裤也是很好的,就怕老人不舒服。平时家里有好吃的也都先想着老人。在老人刚瘫痪的时候,王珍和爱人担心工作忙照顾不好老人,曾有过送老人去养老院的念头,老人知道后很生气,不说话不吃饭,夫妻二人意识到老人舍不得离开家,再也不提送老人去养老院,答应母亲就在家里照顾,哪儿也不去。
怕母亲在家闷,严明特地买来一只小八哥,教会八哥说“老太,起床喽!”、“老太,吃饭喽!”等话语……八哥有事没事就会吧唧吧唧地说。这样,严明和爱人王珍不在家的时候,老人也不觉得没人陪着她而感到孤单了。
严明哥哥离异后外出打工,侄女严梦醒没人照顾,从5岁开始,便是严明和王珍抚养,两孩子工作之前,家里经济时常捉襟见肘,“都是这个月等着下个月工资用”。孩子们陆续工作后,家里经济才得到一定的缓解。因为从小耳濡目染看到严明和王珍对奶奶的悉心照顾,他们的“孝”行,也深深影响着两孩子。只要一回到家,都是奶奶长奶奶短的问候着,陪聊着。有新鲜水果总是第一时间买回家给奶奶,也能帮着王珍照顾奶奶。
严明说,母亲瘫痪后,他最感谢的人就是妻子。“老人瘫痪了这么多年,她就照顾了这么多年,她给我们做饭,还要洗衣服,照顾我妈不嫌脏、不嫌累,不管吃多大苦,受多大的委屈,从不抱怨,两孩子也教育得很好,能做到这一点真的不容易。”严明这样评价妻子。(北门口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