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界首市中医院呼吸科的医师陶醉,原本是到上海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进修呼吸介入技术,却遭逢疫情,于是他就地投身抗疫一线,跟随我国呼吸介入开拓者、建设者、引领者,全国呼吸介入学科带头人李强教授,一边学习,一边积极参与疫情防控,为上海抗疫贡献界首力量。工作之余,他利用短暂的休息时间记下了一个多月的抗疫经历。
2022.2.20
怀揣着学习先进技术、提升中医院呼吸介入水平的理想,来到了东方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部,每天跟随多个博士生导师、教授学习,被这些新技术、新理念所震撼,决心把这些先进技术带回界首,造福百姓。
2022.3.1
从新闻媒体上看到了上海新冠疫情(奥密克戎)输入型病例首次报道,作为一个呼吸专业大夫预感到需要自己有所行动的时候要到了。
2022.3.24
疫情不断蔓延,按照当地政府要求,需要对重点地区进行大规模核酸筛查,当时,我毫不犹豫报了名。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隔离衣,戴着厚厚的N95口罩,深入到浦东地区阳性感染病例较多的某小区,20多度的气温下,不多久便觉得呼吸沉重。一个下午艰难地完成了6栋楼1200人次的核酸检测,其中有6家行动不便的独居老人,我们也深入到家里登门采集。
2022.3.28
天空飘落蒙蒙细雨,潮湿的空气加重了人心头的焦虑,晚上8点市民手机不约而同收到短信提醒:自2022年3月28晚20点起至2022年4月1日凌晨3点上海市浦东新区全域静态管理,暂停所有公共交通。一时间,我和许多拎着行李箱、手提袋的医护人员都不约而同地紧急返回东方医院,没有号召、没有口号,所有人都自觉回到了自己的战斗岗位。这座2500多万人口的全国最大城市无声无息地停了下来。
2022.4.1
浦东新区医院因临时改为定点收治医院,院内的危重症患者全部外转到浦东地区最大的综合医院——东方医院,夜晚来来回回地奔波于急诊、住院病房、RICU(呼吸重症监护病房),紧张的气氛中还要规范防护,避免交叉感染。从3月28号开始便连续吃住在病房,没有白班夜班之分,面对着如此之多的危重症患者,时刻不敢有松懈休息的想法,可能自己多睡了一分钟就错过了一个危重症患者得以救治的最佳时机,而对于一个呼吸科大夫最大的肯定,也就是看到一个个被窘迫折磨的患者恢复平静。
2022.4.16
整个城市慢下来了,但奥密克戎的扩散却没有一丝停顿。随着感染病患的高位发展,浦东另外一所基层医院也改成定点隔离医院,而原有的急诊ICU、呼吸、重症的病人也要集中转到东方医院。又是一个雨夜,晚上10点接到科室通知,医院要设置缓冲病房、隔离病房,所有的危重症患者应收尽收,不允许任何理由拒收重症患者。短短的1个小时,3个大型病区成立,所有的医生护士到岗。凌晨1点我接到6楼隔离病房值班电话,3个慢阻肺患者转来了,在二线值班尹琦教授带领下,5分钟内做好三级防护进行接诊,后来其中一个病人与一个家属新冠核酸检测阳性。
2022.4.18
清晨科室通知到RICU值班,当日RICU在科患者20人,缓冲隔离病房另有危重3人,在国内著名肺血管病专家季颖群教授指导下很快熟悉了科内呼吸重症病人的病情特点、治疗手段,虽然每天工作繁重,但是在实战中学习,使我收获颇丰。
2022.4.25
晚间10点,楼道里突然响起一位家属的哭喊声“我的妈妈吐血了,快来救救她”,在院值班的朱晓萍教授迅速赶到病房,一位82岁高龄的老太太正在大口咳血,我快速找到一个清洁面盆去接住咳出的鲜血,一旁的朱晓萍教授不断安抚着患者情绪,一边思索着原因,短短5分钟竟咳出了500多ml鲜血,经过仔细阅片发现了一个常为人忽视的原因:右胸主动脉溃疡可能,朱教授丝毫没有为可能出现的疾病风险所阻挠,很快与家属沟通病情后决定请梁军教授急诊为患者进行肺动脉造影+栓塞术,后在右胸主动脉处发现局部溃疡,经过1个小时的奋战,成功挽救了老人垂危的生命。在1个多月的时间里,虽然经历过许多次类似的危急场景,但我还是被东方医院医护人员的医术和果决再一次折服了。
2022.5.6
上海新冠感染者在不断减少,有的社会面清零的区域也在争取复工复产,经过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感觉自己在思想上、业务上都有所提升。接下来,疫情有需要,我还会毫不犹豫参与。迎难而上,共同守“沪”。(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