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逸群 侯剑
张红又做梦了。梦里她接到街道打来的电话:“两天以后,请带15名队员支援疫情防控!”5月12日清晨5点,从梦中醒来的她没过一会竟真的接到了参加核酸检测志愿服务的通知,作为安徽老兵应急救援队庐阳大队的支部书记,她迅速开始调配队员……
事实上,这并不是张红第一次参加志愿服务。从1997年开始,她自掏腰包一百多万元,已陆续参加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千余场。“作为一名退役老兵,只要组织和群众需要我,我就会贡献出最大的力量!”她语气坚定地说。
帮千名留守儿童圆梦
1997年,从部队退役的第二年,张红就萌发了做公益的念头。“最开始是给贫困山区的孩子们捐资助学。”她回忆说,2003年,父亲在老家巢湖市钓鱼乡捐款120万元,建立了一所希望小学,这让自己从此和公益结下了不解之缘。
“学校有200多人,其中三分之一是留守儿童。”张红每个月都会往学校跑两三趟,给孩子们送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和零食衣服等。有一次,她准备回去的时候,被一双稚嫩的小手拉住了。那是一名刚上二年级的小女生,她先是害羞地低着头,而后缓缓抬起头,眼神中充满着渴望,小心翼翼地试探着说:“张阿姨,我可以喊你妈妈吗?我三年没有见到妈妈了,我想妈妈了。”这句话像一把刀狠狠地扎在张红的心口上,她强忍着泪水立刻蹲下来抱住孩子,轻声地对她说:“好女儿,走,回家里看看。”
走进女孩的家,眼前的情景让张红心揪得更紧。“我真正感受到什么是家徒四壁,一件像样的家电都没有。”她说,当时自己了解到,孩子的爷爷患重病,父母外出打工多年,全家仅靠奶奶种地养活。为女孩的境遇感到心痛的同时,这个尚未结婚生子的“老兵”也暗下决心:当好“临时妈妈”。
此后,张红每个月即使再忙都会抽出两天周末的时间,给小女孩买衣服、陪她聊天。“一直保持着联系,她也很争气,现在在贵州当幼儿园老师,已经结婚生子了。”说这句话时,张红笑得很灿烂,幸福溢于言表。
2015年,张红的父亲去世,她接下了学校后勤保障的担子。修跑道、装监控、购置体育器材……每一项都亲力亲为。张红算了算,从最开始捐资助学,到如今打理学校多年,自己累计投入了100多万元,帮助近千名困难学子圆了上学梦,“虽然很辛苦,但一切都值得。”
建公益组织汇聚爱心
多年来捐资助学,让张红明白“个人的力量终归有限”。2021年5月,她和3个朋友商量,决定成立“星光公益社”,集中力量捐助更多困难学生。“我们有专门的人去和市县相关部门对接,从对方发来的名单里,筛选最需要帮助的孩子。”张红说,他们每个月会固定捐助4-6名孩子,每人可以获得2000元的助学金。渐渐地,身边的退役军人们也开始有人加入这个公益组织奉献爱心。一年来,该公益组织成员已达11人,累计捐助困难学子近50名,捐助资金达10万元。
助学过程中,张红从战友口中了解到“安徽省老兵应急救援队”这支志愿服务组织。“开始因为个人原因,我没有立刻加入,但去年郑州的洪水,彻底改变了我的想法。”她回忆说,去年7月下旬,河南省郑州市普降暴雨多处受灾,救援队员们主动请缨,纷纷奔赴前线。
“我在朋友圈里看他们没日没夜地救援,设备还很简陋,就花了2万多元,给他们捐了一条动力艇。”救援队员们从郑州驱车回来当天,张红买了几十捧鲜花去迎接,并现场向救援队长表态:“我也要加入!”。当年8月1日,她如愿成了安徽省老兵应急救援队的一名队员。
志愿服务找到新价值
冬天上街扫雪、夏天进门入户为老兵打扫卫生……加入安徽省老兵应急救援队之后,张红一刻也没闲下来。“只要是总队安排的工作,我都是主动积极报名参加。”3月初,防疫形势严峻,她主动报名担任志愿者,一天两次前往小区门口执勤,帮助社区完成扫码和测温工作。4月2日,安徽省老兵应急救援队合肥长丰大队在群里发布了求助信息,希望各区队员能够轮流前往该县执勤,她又报了名。
“当地有确诊患者,所以疫情防控压力非常大。”张红执勤时发现,因为防疫物资紧缺,很多队员都没有做好完善的防护工作,却依然冲锋在一线。为了保障家人的安全,他们甚至几天几夜不回家,晚上困了就在车里凑合过夜。执勤结束后,她自掏腰包为大家捐赠了医院口罩30000只,N95口罩1000只,医用防护手套2000只,医用防护面罩500 只,医用免洗消毒液(500ml)125瓶,医用防护服40套等防疫物资。而这些在张红眼里看来只是微不足道的举动。
为了不影响疫情防控志愿者的工作,作为曾经的全职妈妈,她甚至让孩子中午留在小饭桌吃饭。“我朋友都说,终于有一件事在你心里比孩子更重要了。”她笑着说, 虽然已经累计参加值守工作近30次,但她从没有说过一句累,“退役军人就要冲锋在前,守护大家的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