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时节,走进城西小岭南,蔚蓝的天空下麦子吐出新芽,人们惬意地在这里品茶、聊天、垂钓、尝农家菜。曾经人烟稀少的小岭南如今成为网红“打卡地”,这背后,离不开一群温暖贴心的“乡村管家”。
徐为苇,便是这众多乡村管家之一。2018年以前,她一直留守在家,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直到“乡村管家计划”的提出,让她在家门口找到了满意的工作,从此逐步成为餐饮、住宿、会议等业务游刃有余的多面手。刚开始时,由于项目建设正起步,条件艰苦、业务量大,让之前赋闲在家的徐为苇产生了放弃的念头。马岗村两委得知后第一时间上门做思想工作,鼓励她放平心态、扎根家乡,一定会有一番作为。正是这种党的关怀和对家乡的情怀使她坚持了下来。事实证明,徐为苇的选择是对的。随着乡村振兴的步伐走深走实,田间小路变宽了、老旧房子翻新了、村民的腰包鼓了、脸上的笑容多了,徐为苇也从“乡村管家”蜕变成“乡村职业经理人”,她对未来的信心愈发坚定。
谈起徐为苇的管理经验,她总结为四个字——人岗适配。因为“乡村管家”们都是周边的村民,互相足够了解,于是她依据每个人的爱好和性格进行岗位调配,确保工作效率最大化。四年多来,她服务的客户很多都是小岭南的回头客,有些至今依然保持联系。那么,徐为苇是怎样将“客户”处成“朋友”的呢?答案就是“用心换心”。在酒店突然停水时,她带领同事挑井水解决客户燃眉之急;在客户深夜找不到停车场时,她打着手电为客户引路;在客户点餐之前,她会仔细询问每一位的忌口和咸淡喜好。“每一件小事都有价值,服务就藏在这些细节里。”她动情地说道。
2018年以来,大小岭南项目为全省持续输送逾百名“乡村管家”,未来,还会有更多的“乡村管家”投身到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中。(张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