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蒙蒙亮,18岁的傅前友对付着吃了点菜糊糊,又一次背起奶奶,到离家20多里地的县城寻找二伯的消息。
“小的时候,经常听奶奶说起二伯的事情,说着说着奶奶就哭,我也跟着哭。”傅前友介绍,1929年,他的二伯傅承德离开家参加革命,从此没了音讯。
5月31日,记者在六安市裕安区分路口镇傅氏祠村见到了今年75岁的傅前友。虽然时过境迁,但对于当年寻找二伯的事,他依然记忆犹新。
“听说民政局可以查到家人参加红军后的去向。”傅前友回忆说,从1950年开始,每年他都会背着奶奶去民政局咨询,一直到1955年,县民政局给他家发了烈属证和抚恤金,才知道傅承德已于1933年牺牲。
“只说牺牲在四川,具体葬在哪不知道。”傅前友说,当时交通不方便,家里条件也不好,寻找二伯的事就暂时搁置了下来,“但我们无时无刻不盼着让二伯‘回家’。”
64年后,傅承德烈士“回家的路”被照亮。2019年,六安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六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和六安市广播电视台联合开展“‘传承红色基因 重走烽火路’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红色血脉——寻找革命烈士后人》大型公益活动”,共同帮助烈士寻亲。
“我们先后到了四川、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甘肃、青海、新疆等八地,行程数万公里,走访30多处纪念馆,探访六安籍烈士足迹。”六安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优抚褒扬科负责人介绍,在寻访中他们发现很多烈士留下的信息不准,有的改了名字,有的籍贯不详,这都为寻亲造成了很大困难。为此,寻亲团加强与各地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和烈士陵园合作互动,协作配合,确保信息即时互通。
“寻亲过程中,市、县、区媒体全程参与报道,发布了《祖国没有忘记——寻找革命烈士及后人》倡议书。”据该负责人介绍,寻亲团搜集整理好烈士寻亲线索,依托媒体力量,推送寻亲信息。同时搭建寻亲公益服务平台,烈士后人可以在平台查找烈士信息,也可以发布寻亲信息。
“我从《直播六安》栏目看到了寻找傅承德烈士的报道后,就猜测他是我们家族的。”六安市淠联学校老师傅承宏看到信息后,赶忙到宗祠查询族谱,中间几经周折,最终确定傅承德就是家族苦苦找寻了几十年的亲人。
“要不是你们,我都不知道二伯葬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获悉二伯安葬地的准确信息后,傅前友一家人与寻亲团20余人,先是乘坐了10个小时的动车,然后再转乘7个小时汽车,奔赴安葬地烈士陵园祭拜。
为了这次“见面”,傅家人足足等了五代,九十多个年头。祭扫当天,傅前友把从奶奶坟头取的一抔黄土轻轻撒在墓碑上,把从家里装的一瓶淠河水沿着墓碑倒了一圈,低声哭诉着:“二伯,家里人来看您啦!”
“自从寻亲活动开展以来,我们已经找到18名烈士及后人。”六安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优抚褒扬科负责人介绍,全市将持续推进“烈士寻亲”工作,帮助烈士们寻找后人,魂归故里;帮助烈士后人寻找先辈,寄托哀思。(安徽党媒云老兵融记者 纵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