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鼓楼 朱东阳/图
今年,明帝故里、“花鼓之乡”凤阳县完成了全国首套凤阳花鼓“工间课间操”,把曲艺变成运动项目,县博物馆还首创推出“凤播手工坊”活动,让青少年体验制作陶瓷和编钟。凤阳正以创新力量促进地方特色文化传承,在创新中涵育文化自信。
“万世根本,丹凤朝阳。”凤阳由朱元璋赐名,曾是钟离古国和明中都城所在地。凤阳县的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培育了“敢为天下先”的凤阳人,造就了凤阳改革创新的遗传基因。
花鼓融合健身运动
凤阳花鼓是凤阳特色民间艺术。2006年,凤阳花鼓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十年倒有九年荒”到“如今飞出金凤凰”,凤阳花鼓词唱出时代变化。
“建国以后,凤阳花鼓从讨饭的工具变成了我们演出的道具。”凤阳花鼓省级传承人肖庆红介绍道。随着时代发展,凤阳花鼓与时俱进、创新形式,衍生出歌舞形式、健身操形式等,不再局限于曲艺说唱领域。
今年,肖庆红与其他专业人员共同编创完成了全国首套凤阳花鼓“工间课间操”。这套健身操融合了凤阳两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将凤阳花鼓的演出形式与凤阳民歌的音乐结合。目前“工间课间操”在全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学校推广并普及。
“把曲艺变成一个运动项目,大众的参与度也就高了。这样有更多人了解凤阳花鼓,也让更多人产生对文化的自信。”肖庆红表示。
肖庆红在向游客介绍凤阳花鼓 杨俊/图
培育全民凤画氛围
凤阳凤画是以凤凰为绘画对象的一种地方传统美术,也是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作为一种绘画艺术,凤画的创作主体最开始仅为少数画师,新时代发展下,所有人都能学习和创作凤画。“在凤阳,下至三四岁的小孩,上至六七十岁的老人都在画凤画,可以说是全民凤画。”凤画传承人唐勤智说道。
凤阳县矿产资源丰富,是全国优质的石英砂生产基地。而凤画的创新也抓住这一机遇,“凤阳全县大概有三百多家玻璃厂,很多人围绕玻璃制作凤画的文创产品,如盘子、水晶球、玻璃摆件等。”唐勤智介绍道。
凤画不断创新,从色彩、造型和细节上都有了变化,凤画变得更加精美。“现在凤画注重题材的创新,我们现在可以画反映新时代的题材,与凤阳花鼓、北京天安门广场、小岗村、科学家精神等结合在一起创作凤画。题材的丰富让更多人了解、喜爱凤画,对文化的认同也更高。”凤画传承人张维武介绍道。
张维武在介绍创新凤画 朱东阳/图
坚持引进与传出并重
“创新是文化走出去的有效途径,推陈出新至关重要。”凤阳县博物馆副馆长刘欣表示。对于历史文化的创新保护,凤阳博物馆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
县博物馆副馆长刘欣在接受采访 杨俊/图
今年,凤阳县博物馆首创推出“凤播手工坊”活动,青少年通过体验制作陶瓷、编钟,了解文物背后的文化故事。在全国各地推出凤阳凤画展和明中都铭文砖拓片展,同时开展了“我在博物馆画文物”“凤阳老照片展”等新的活动。
近年来,凤阳一直坚持“立足当地,面向全国”的文化传播策略。凤阳县文化馆创新传播渠道,开展数字文化馆建设,推进非遗保护数字建设。通过与旅游业、“明三彩”瓷器等产业创新结合,凤阳地方传统文化不再束之高阁,走进了民众的日常生活。在创新发展中,非遗文化更接地气、更具人气,长期的文化浸润也使大众产生对凤阳文化更深刻的自信。(尹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