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道路突发塌陷造成安全事故,教训深刻,社会关注度高,但地下空洞很难通过肉眼提前发现。8月2日,从合肥经开区了解到,城管部门正在使用雷达探测技术排查地下空洞,首批将探测60公里。未来,根据评估效果扩大探测面。
8月2日凌晨,在合肥经开区翡翠路,一辆标注雷达探测字样的市政检测车缓慢行驶,车尾拖挂的小平板上安置了一些仪器。随着车辆的推进,地下数据被实时传送到车内的储存设备,车载屏幕上不断显示着各种曲线。该区应急城管局负责人介绍,这是在开展道路雷达探测作业。“通过发射高频电磁波,在地下介质传播中,遇到不同介质的分界面时发生反射,以达到探测目的。就像人在医院‘拍片子’一样。”
据了解,引发道路塌陷的主要原因有地下管道老化漏水长期侵蚀路基、建设工程和地下空间开发等施工扰动。比如,盾构机、顶管机等非开挖施工未按规范工艺操作,布设在道路下方的各类管道管线破损或受雨水冲刷引起路基掏空、出现空洞,从而造成塌陷。这些空洞由于处在地下,从路面是看不出来的。
该局负责人介绍,目前,市政管理部门广泛采用路基雷达探测技术,在无需开挖道路的前提下,对道路开展检测。根据安排,本次将探测道路下方5米范围内是否存在影响道路安全使用的隐蔽性不良地质体,具体为空洞、水囊、土质松散区,并确定位置、大小及埋深;对于道路下方管径超过2米的方沟,确定其上方覆土是否密实;对其他异常情况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技术人员对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并判定现存隐患可能产生的影响程度,提出相应的处理和维修方案,采取有效处理措施消除安全隐患。
据悉,为不影响交通出行,本次道路雷达检测工作全部在夜间进行。2023年,合肥经开区将有60公里道路被全面“体检”,找出病害。“以前是发生塌陷之后再处理,现在是主动提前探测发现,提前维修避免塌陷发生。”城管部门表示,未来,会根据评估效果扩大雷达检测覆盖范围。(戴恒英 杨玉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