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地区之间人员流动日趋频繁,合肥市包河区常青街道流动党员群体也逐年壮大。为避免部分流动党员像“断线风筝”般逐渐与党组织渐行渐远,常青街道坚持“三点发力”,抓实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风筝线”,保障流动党员“流动不流失,离乡不离党,思想不松懈,教育不停歇”。
加强组织建设,建立联动协同机制,让流动党员“高飞不断线”。坚持以流入地党组织为主,构建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共同管理、密切配合、有机衔接的流动党员管理机制。为摸清底数、弄清情况,常青街道积极开展流动党员组织关系排查,依托全国党员管理信息系统,全面完善流动党员信息数据库,把流动党员底数摸清、去向摸清,应转尽转做好组织关系转接工作。线上通过“常来常青”微信公众号转发《致全区流动党员的一封信》,推广流动党员登记“报到码”,线下依托凌大塘临工集散中心“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站”、薛河湾社区绿地“红帆港”党群服务中心设置2个流动党员报到点,并通过自主申报、信息比对、集中排查、上门走访等方式,将流动党员纳入有效管理,解决流动党员“找不到家”的问题。常态化对接10余个流入流出地,详细记录流入流出、工作学习、组织管理等情况。选优强配流动党支部书记,党组织协调提供活动阵地,通知流动党员参与党组织活动,健全完善日常教育管理制度,共享党员教育资源,让流动党员“流而有为”。今年,常青街道已有20名流动党员进行信息登记并纳入管理。
开展特色活动,提升教育管理质效,让流动党员“随心一线牵”。坚持区别情况、动态教育管理,根据流动党员的分布状况、职业特点和居住地点等情况,采取“单位+行业+社区”联合教育管理模式,努力做到党员流动到哪里,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就覆盖到哪里。积极开展“线上+线下”、“集中授课+常态自学”,线上,流动党员可通过微信公众号、“学习强国”APP、“安徽先锋微讯”、“共产党员网”等平台学习资源学习党的基础知识、劳动技能、社会法律等内容,随时关注城市发展变化、就业创业政策。线下,定期召开支部党员大会、“三会一课”,结合“七一”建党节等节日,组织开展“集体过政治生日”、参观红色教育基地、观看“红色先锋”电教平台、开展党员志愿服务等活动,引导流动党员自我管理,提高主人翁意识,让流动党员切身感受到党组织的关爱和温暖,努力实现流动党员教育不脱节、培训不断线、思想不落伍,补足流动党员精神之“钙”。
保持常态沟通,做好保障服务工作,让流动党员“落地更安心”。坚持教育、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寓教育、管理于服务之中,增强流动党员的光荣感、归属感和责任感,让流动党员感受到组织在哪里,家就在哪里。为做好临工流动党员保障服务工作,凌大塘临工集散中心“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站”启动了流动党员“心新相映”工程,开展培训宣讲、公益活动、就业推荐等一系列创新服务举措,让临工党员们既有政策上的权利保障,更有心灵上的温暖依托,不断提升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尊重感。绿地“红帆港”党群服务中心统筹阵地资源,安排专人在岗,为流动党员提供二十大精神宣讲、党务咨询、政策咨询、政务服务、相亲交友、团建沙龙、兴趣拓展等“一站式”综合型服务,持续提高流动党员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党章》中明确规定:“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是党的基层组织的基本任务。下一步,常青街道将继续抓实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把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搞得更加有序,持续充满活力,让流动党员持续发挥力量,引领带动街道流动人员创业创新、服务社会、促进和谐。(吴琪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