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晚,央视新闻频道播出的《吾家吾国》,主持人专访了六安市裕安区106岁老红军“听风者”胡正先。一起跟随《吾家吾国》的用心讲述,听胡正先讲述在血与火的磨砺中一心向党、矢志不渝的故事。
14岁时,他义无反顾离开家乡,跟随红军过草地、爬雪山。在长征的路上,他抓住每一个机会认字、学英语。作为部队了解敌人实时动向的“千里眼顺风耳”,胡正先以无线电台为刀枪,扎根于没有硝烟的“电波战场”。他曾在辽沈、平津、解放海南岛等著名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无论是身处怎样艰苦卓绝的环境、面临何等严峻危险的时刻,胡正先总是秉持“功到事必成”的人生观,在重重逆境中闯出了不一样的新天地。
胡正先 (1918年- )安徽省六安市人裕安区石板冲乡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老人参加过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长征,亲历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解放海南岛等著名战役战斗,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长征途中,没读过一天书的胡正先靠着识字板认识了400多个汉字。1938年春,胡正先担任中央军委报务员,此后长期从事通信工作,成为一名红色“听风者”。革命战争年代,胡正先通过监听电台收集信息,为决策指挥提供了全面、及时、准确的信息。1984年,胡正先光荣离休。
“放牛娃”一心跟党走
1930年,胡正先12岁,还是一个放牛娃,也是在那一年,他经一位地下党员介绍加入了共青团,成为特务连里的一名小战士。后来,因为年龄太小,他被调回了独山县保卫局看守连。
1932年9月,国民党发动第四次围剿,中央指示红四方面军走出大别山苏区,进行战略转移,妇女、伤病员、年龄小的孩子都要留在当地。
部队动员他:“你还没枪高,回家吧。”胡正先说:“我没有家,红军就是我的家,走到哪我也要跟着。”
坚定的决心最终打动了部队的首长,胡正先被安排在医院里当看护,帮忙给伤员换药。但是,一次严重的受伤让他差点掉了队。
“一天,我正在山坡上烧水给士兵换药,一锅烧开的水被不小心踢倒,浇在我的双腿上,两条腿的皮都被烫掉了。”
受了伤,不能跟着部队行军,像胡正先这样一个小孩子只能留在当地自己养伤。
“你们给我一颗子弹吧,要不然就让我跟着红军走,要不然就打死我,你们要是不让我去,我就爬着去。”胡正先说。
“我就一个信念,要跟着红军走。不跟着红军走,没有出路。”
爬过雪山 三过草地
跟随红军三过草地的经历,胡正先依然记忆犹新。胡正先说:“三过草地一次比一次艰苦。”
“第一次过草地时,还能找到些吃的。但路上行走困难,草地没有路,草都是软的,一不小心就会掉进沼泽里。我亲眼见到一个人掉进沼泽里,再也没能起来……”
“过了毛儿盖,中央红军北上,四方面军南下。这是第二次过草地,比第一次更苦。”
“第三次过草地,比前两次更苦。草地天气变化大,经常遇到大风大雨。倾盆大雨往下倒,山上的水往下流,觉也没法睡。没有吃的,就找野菜回来充饥,因为饥饿加上疲劳,有的红军战士坐下就再也没起来。”
翻越夹金山时,雪深到腋下。部队从雪中踩出一条路。上山时,一个人拉着另一个人,天又冷,长途行军,人又累又饿,倒下去就再也起不来。“我亲眼看到一个炊事员背着锅从山顶滚下了山……”
在讲述这段历史时,胡正先泪光闪烁,沉默良久……
长征途中,没读过一天书的胡正先靠着识字板认识了400多个汉字。1938年春,胡正先担任中央军委报务员,此后长期从事通信工作,成为一名红色“听风者”。
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胡正先非常关心下一代的成长,他经常走进校园给孩子们上爱国主义教育课。
“你们生在一个幸福的年代,没有战争,有书读。这个社会来之不易,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没有人民解放军,不可能有今天。”这是胡正先常和孩子们说的话。
“我们有今天,牺牲了多少人,没有他们的流血牺牲,不会有今天的美好生活。”胡正先语重心长地说。“要珍惜今天的好日子,不辜负前辈的希望。”
“‘你能为别人做什么?’‘不要去想你能从别人那得到什么。’”这是父亲常和我们念叨的话。学会感恩,懂得感谢别人,感谢所有,这是父亲留给我们子女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胡正先女儿说。(央视新闻 六安广电融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