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凤阳县始终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积极探索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模式,以医共体之“通”破解看病难、看病贵之“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党建引领,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
践行政府办医职责。该县高度重视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突出公立医院公益属性,三年来累计投入20余亿元,推动县人民医院三期、县中医院二期等一批重大基建项目,购置直线加速器、美国GE64排CT等国内外先进诊疗设备,明确公立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医疗设备由政府全额承担。锚定县人民医院三甲、县中医院三级中医院和县域医疗次中心创建要求,县政府明确每年增加投入不低于1300万元用于学科和医联体建设。促进三医协同发展。成立县政府分管县长为书记的中共凤阳县委卫生健康工作事业发展工作委员会,深化三医联动改革,相关做法被人民日报、安徽日报等媒体专题刊登。全面实施医共体总额、DRG付费“双预算”管理,创新打造“1+4”医保支付方式。充分发挥药品耗材集采、医疗服务价格在医药服务供给侧改革中的引领作用,2023年上半年,采购集采药品耗材金额达1481.1万元,药品价格、医用耗材平均降幅分别达53%、73%,节约医疗机构采购资金约1900万元。落实书记院长分设。全面加强党对公立医院工作的领导,县级公立医院党委书记、院长分设,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促改革、保落实”作用,坚持把党支部建在科室,不断推动党建与业务工作相融共进。建立书记、院长经常性沟通制度,明确党委会和院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将党建工作写入医院章程,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规范决策机制。
坚持分级诊疗,促进以均衡性为原则的医疗资源布局
打造区域救治高地。该县紧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风向标,大力引进优质医疗资源,先后与南京鼓楼医院集团等长三角地区三甲医院签订合作协议,建设南京医科大学心血管病医院县人民医院分中心,设立南京市第一医院陈绍良、南京鼓楼医院心胸外科王涛等名医工作室。创新推进“星期六医师”制度,年均投入350万元设立医师能力提升统筹资金,选派优秀骨干医师外出进修60余人次,聘请知名专家来凤坐诊带教2000余人次,指导开展疑难手术3000余台次,极大便利周边地区患者就近得到高水平治疗,外出就医实现有效回流。2023年1-7月份,跨省就医比例6.8%,连续3年实现医保基金大额结余。加快基层转型升级。以紧密型县域医共体高质量发展为契机,持续推动县域医疗资源精准下沉、双向流动,32名县级医师长期派驻并开展坐诊带教4000余人次,乡镇骨干医师上挂进修240余人次,突破基层医疗机构新项目、新技术50余项。落实乡镇卫生院分类管理,全县6所一类乡镇卫生院全部通过国家卫健委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标准验收,达标比例位于全市前列。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将中医药发展纳入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及重点工作任务,开展中医药传承创新专项行动,巩固全国基层中医药先进单位创建成果,建成以县中医院为核心的县、乡、村中医药服务体系,建立“安徽省名中医刘健教授工作室暨博士工作站”和“安徽省基层名中医工作室”,建设中医特色乡镇卫生院5个,中医特色村卫生室14个,实现县域内镇村医疗机构中医适宜技术全覆盖,中医药年诊疗人次从2020年的25.5万人次提升至2022年的94.6万人次。
坚持实践探索,凝聚以高质量为前提的特色改革模式
推进高层次人才引进落地。该县在全市率先出台卫生类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设立财政专项资金,积极引进卫生类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等职称人员,按职称一次性发放10-15万元安家费,并按照2000-5000元/月发放生活补助;享受20万元住房补贴,最高30万元/年的科研经费,引进副高职称及硕士研究生63人、补助近1000万元,目前引进人员均成为医院骨干力量及重点学科带头人,其中肿瘤科住院患者实现“零的突破”。推进医共体高质量发展。实施县人民医院和板桥镇中心卫生院深度融合试点,落实人财物、信息、后勤等统一管理,明确同一法人,板桥分院院长由县人民医院党委统一任命。制定差异化绩效考核,县人民医院科室主任兼任分院薄弱科室主任,实现院本部、分院“科室共建”,实现全市两个唯一,即先后建成全市唯一的乡镇急救分中心、全市唯一的乡镇职业健康体检机构。推进医共体内医药同质化管理。打造“1+2+N”智慧医疗体系【即以全民健康信息综合管理平台为主,县域合理用药监管平台、智慧中药房2个平台为辅,慢病监测、医保信息等N个平台高效融合】,牵头医院通过远程系统对体内成员单位开展中西药处方前置审核,及时反馈不合理用药信息,实现医共体内监控体系指标实时化、超出正常指标警示化“两化合一”,基本实现医共体内医药管理同质化。推进医防融合改革。组建县乡村慢病管理团队,对全人群开展面对面健康随访和健康教育,对筛出的慢病人员,建立完整健康档案,掌握用药习惯,通过定期随访,落实分级分类管理。2022年7月,开展凤阳县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门诊慢性病规范化管理工作,针对“两病”和21种慢性病实行门诊、住院按人头付费总额预算管理,在原有医共体总额包干下对部分慢性病人群实行二次包干,结余部分实行县、乡、村2:5:3的全新分配机制,调动乡、村医疗机构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宋彦 刘冠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