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三山经济开发区保定街道渡口村聚焦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从队伍建设、阵地打造、活动开展、制度优化等多方面入手,实施“123”工作法,积极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便民服务新路径,聚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图为“爱满渡”志愿服务队志愿者向孩子们宣传健康知识
组建“一支队伍”,实现服务“零距离”。渡口村积极探索,创新实践,组建“爱满渡”志愿服务队,按服务类型又分为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队、环境保护志愿服务队、法治宣传志愿服务队、健康卫生志愿服务队、敬老爱幼志愿服务队、联心志愿服务队6支志愿小分队。村“两委”人员担任每支小分队队长,队员由网格员、退役军人、党员、乡贤、热心居民等组成,充分发挥各类人群优势,让熟人服务熟人、熟人带动熟人,有效凝聚辖区干部群众奋进力量。“爱满渡”志愿服务队现有志愿者42人,依托各类活动阵地,形成“固定+流动”“室内+室外”的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体系。年均开展理论宣传、环境清理、文化活动等各类文明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100余次,推动新思想、新文化、新民风深入人心。
图为志愿者向群众宣传“暖民心行动”
瞄准“两个方向”,实现服务“零死角”。渡口村以精神文明建设为圆心,文明实践为半径,绘便民服务圈。通过贯通现有“阵地”,对新时代文明实践五大功能室、党群服务中心、文化站等资源进行整合,全力打造新政策的解读课堂、新思想的传播阵地、新风尚的推广驿站、新时代志愿服务的孵化基地。一方面,把知识“送出去”。每月开展3次理论政策宣讲,1次主流价值观宣传教育活动,志愿者化身成移动“咨询台”、生活“小助手”,文明“播种机”,主动把先进的理论思想、科学文化知识送到群众身边,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延伸拓展至群众日常生活。另一方面,把实效“办出来”。充分利用村广播、宣传栏、海报单页等,将移风易俗、文明交通、环境保护美丽乡村建设等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宣传,并结合特殊节日节点开展相关的文明实践活动。困难慰问、爱心义诊、法律讲座、跑腿代办、乡村春晚、全民健身……聚焦群众需求,真真切切把文明实践办到群众“家门口”,把志愿服务办到群众“心坎里”。
图为“村民板凳会”现场
用好“三个制度”,实现服务“零障碍”。一是“点单制”,群众点单、按需制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通过设置意见箱、意见薄,举办“村民板凳会”“业主交流会”等方式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制定服务计划,促进服务提升。开展“进社区、进集市、进田间、进企业、进农院”五进行动,实现从“人找服务”转变为“服务找人”,实现群众诉求“事事有回应、件件有落实”。二是文明实践积分制。凡是参加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织的文明实践活动都可获得相应积分,积分除了可以兑换生活用品还作为评定星级志愿者和推荐优秀志愿者的重要依据,年底颁发星级志愿者、优秀志愿者团队证书。积分制实施后,极大地激发了群众参与文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三是群众参与制。渡口村以《村规民约》为基础,通过成立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以及移风易俗领导小组广泛开展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新风等活动,营造民淳俗厚、睦邻友好的文明乡风。将身边好人与家风文化相结合,组织开展 “最美家庭” “好媳妇、好婆婆” “五星文明户”“道德模范”等评选活动,从群众中凝聚榜样力量,让文明新风吹遍千家万户。(何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