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由安徽日报报业集团主办、安徽日报农村版报社协办的“送科技下乡”活动,走进望江县长岭镇板桥村。
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大别山区综合试验站站长、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园艺所研究员江海坤,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土肥所植物营养室主任、副研究员邬刚,通过室内培训和田间指导等方式,在板桥村为村民传授蔬菜品种选择与栽培管理、土壤改良与经济作物测土配方施肥等接地气、有营养的农业科技。
板桥村处于典型的沿江丘陵地区,全村耕地面积8255亩,主要种植水稻、油菜和黄豆、芝麻等杂粮作物。近几年增加了蔬菜产业,在郭屋村民组建起了总面积40余亩的蔬菜产业园。
“蔬菜产业园2017年建没、2018年竣工,总投资200万元。其中大棚面积15亩,建成后租赁给一个公司种植食用菌和火龙果。由于缺乏种植技术、经营管理不善导致亏本,产业园被闲置。”板桥村党总支书记郭明华说,2022年底,村里收回产业园自主经营,主要种植花菜、青椒、豆角、包心菜和莴笋等。
在蔬菜产业园,专家查看了包心菜和莴笋苗的长势及园区土壤状况。“种蔬菜要选择市场畅销的优质品种,不同品种效益差别很大。”江海坤说,以莴笋为例,有青秆和紫秆两种,目前市场上紫秆莴笋更受欢迎,价格也高于青秆莴笋。
“近些年,不少地方农村劳动力短缺、农业用工难问题日益突现。在这种情况下,蔬菜等经济作物种植,就要采用轻简化栽培模式,比如水肥一体化,既节水节肥又减少人工投入。”江海坤说。
在板桥村碎石岭村民组,有个30亩左右的油茶基地,里面荒草丛生。“好几年了,油茶苗栽下去一直没怎么长。”郭明华说:“这个地方原先是荒山坡,后来开垦为油茶基地。可能土质不适合种植油茶,所以想请专家帮忙测土,看看种什么经济作物更合适。”
“土壤松散、有机质含量很低,这是我看了之后的初步印象。”在该油茶基地,邬刚选了5个点逐一采集了土样后说,回去再分析测定一下土壤的养分含量。同时建议先将几近荒废的该油茶基地复垦,改种薄壳山核桃等木本作物。
“不同类型的土壤,施肥量不一样;农作物不同,对养分要求也不同。”谈到测土配方施肥,邬刚说,肥料并不是施得越多越好,盲目施用过多,既浪费肥料,又增加成本、降低产量、减少收益。而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可纠正施肥上的盲目性,达到培肥地力、提高肥料利用率的目的。
听说来自省城的农科专家来长岭镇板桥村作技术指导,该镇种菜大户何仲平专程从隔壁村赶到技术培训现场。“专家讲得深入浅出,知识很接地气,技术也很实用!我还留下了江老师的联系方式呢。”何仲平说,他种了30亩辣椒、20多亩甘蓝,产品销往江西、湖北和本地市场;今后他会继续向农科专家请教种菜技术。
板桥村是安徽日报报业集团的定点帮扶村,驻村工作队队长徐凯说:“作为驻村工作队,我们会继续加大支持力度,帮助村里解决产业发展等方面的难题,不断增加村民收入,助力和美乡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