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走进位于舒城县桃溪现代农业产业园的生鲜传奇净菜加工配送中心,成箱的胡萝卜、玉米、菠菜等蔬果整齐地码在仓库里,工人忙着挑拣、打包、装箱,当天这些蔬果就会被送到合肥市区的多个门店,随后进入千家万户。
“菜篮子”工程一头连着田间地头,另一头连着百姓餐桌。合肥市连续多年与周边城市开展农业合作共建项目,舒城县就是其中之一。近年来,舒城县农科所依托六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舒城县桃溪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当地蔬菜产业叠加新动能,用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助力农产品更绿色、更高产、更优质,让市民“菜篮子”拎得既稳又轻。
新品种:3年引种2000+
在舒城县农科所组培育苗中心,成百上千的育苗瓶内绿意涌动,一株株幼苗生机盎然,酝酿着的丰收希望。
“我们培育的种苗主要有石斛、白及等大别山野生中药材,共有8个品种,每年能生产500万株。”组培中心主任陆雅琳说,种苗培育一般为半年期,每年秋季采种、来年春季播种,中间会经过两轮筛选,最终留下强壮的幼苗进行扩繁。
关于组培育苗的优势,陆雅琳说:“工厂化育苗可以不受季节限制实现大批量生产,同时对种子进行脱毒处理,有效提高抗病虫害能力,种子发芽率高达95%以上,能更好地保护优秀种质资源。”
在产业园里的智能化种苗培育温室内,温暖如春,辣椒种子刚刚破土发芽,均匀分布在培养基上。据介绍,这里是蔬菜种苗的“大本营”,年培育各类蔬菜种苗1500多万株,这些种苗会以优惠价格供给舒城县及周边11个县市的农户,并配套提供全方位技术指导。
作为农业农村部首批全国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基地,园区还承担着国家和省级瓜菜、水稻品种集中展示评价工作。围绕蔬菜产业,舒城县农科所与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安徽省农科院园艺所、安徽农业大学农科院开展科研合作,从全国各地引进筛选优良瓜菜品种并进行推广。“像我们现在推广的辣椒品种皖椒10号,产量比过去增加30%以上,很受菜农欢迎。”舒城县农科所所长葛自兵说,近3年来,园区累计引进瓜菜、水稻2000多个品种,成功筛选出适宜地方推广的300多个新品种。
新技术:变靠天收为靠人收
关于种地有句老话:种在人,收在天,而园区新建的番茄智慧农业温室却彻底颠覆了这个说法。在明亮的玻璃温室里,番茄植株笔直向上生长,织成一道道绿墙,红绿番茄点缀其间,形成一片结满硕果的“番茄森林”。
“我们的番茄每平方米产量能达到30公斤以上,是普通‘设施番茄’的7到8倍。”智慧温室负责人王金超骄傲地说,高产的秘诀在于先进科技:无土栽培技术、物联网技术、可视化远程诊断、水肥全程智慧化管理等国内最先进的农业种植管理技术,让湿度、温度、光照强度全部量化可控,每一颗番茄都被注入了“智慧因子”,一经上市就成为市场“宠儿”。“目前我们与多个超市达成供货协议,年产值达300多万元。”王金超说。
在温室的最后几排,绿色的大番茄隐蔽在枝叶间,通过精准的水肥控制,这些番茄将在春节前后成熟。智慧农业彻底突破传统农业“靠天收”的限制,让人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导者”。
“目前,园区已建成25000平方米智能化温室、1000亩改良大棚,实现了水肥一体化设备全覆盖;同时配套全程机械化设备60台(套),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综合竞争力。”葛自兵说。
新模式:订单农业销路不愁
12月3日,生鲜传奇订单服务对接会在舒城县桃溪现代农业产业园召开,来自六安市各地的50多个农业种植大户齐聚一堂,深入了解订单农业模式、蔬菜供应要求、服务配套等具体情况。
“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对接会,扩大舒城县叶类菜供应基地规模,目前已有20多个大户有初步合作意向。”舒城县生鲜传奇蔬菜整合业务负责人肖伟说。
今年3月,看中当地丰富的蔬菜资源,生鲜传奇入驻舒城县桃溪现代农业产业园并建成1000平方米净菜加工配送中心,带动当地3000多亩蔬菜基地发展订单农业。“我们主要收购菠菜、奶白菜等绿叶菜,还有玉米、胡萝卜等。”肖伟告诉记者,这些蔬菜全部运往合肥地区,每天加工配送量在30吨左右。
园区出面为农户和企业牵线搭桥,让农户告别过去单打独斗闯市场的生产模式,积极寻求与企业携手共赢。“以前要自己找销售渠道,还要面对市场价格不稳定的风险。现在不仅不愁卖,而且即使价格大跳水,我也能拿到保底价。”说到订单农业,蔬菜种植大户陈士波打开了话匣子。
“我们提供种、管、售一条龙服务,确保农产品品质和农户收益。”肖伟说,农户按照订单需求进行种植后,公司会开展全程管控,定期派专家上门指导,实现农业生产规范化、标准化,让农户种田省心、消费者购买放心。
在葛自兵看来,订单农业有利于引导农户有计划地种植蔬菜,避免盲目跟风种植导致市场销售不畅,也为园区开辟了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如今,舒城县农科所通过蔬菜产业产前、产中、产后全程发力,让蔬菜保供实现了四季“接力”,为丰富合肥市冬季农产品供应、确保“菜篮子”安全稳定供给,提供了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