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到香隅,风景正好。平坦的道路迎着晨曦纵横延展,葱郁的树木在沃野间茁壮挺拔,产业大棚带动荒地四季“生金”……目光所及,满目是景。初夏时节,走进东至县香隅镇,一幅美丽宜居的和美农村画卷正徐徐展开。
近年来,香隅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围绕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将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与基层治理、环境整治、民风建设、农村移风易俗等工作结合起来,推动物质富有与精神富足同频共振,一股引领发展的文明新风正拂面而来。
文化润人心 文明显成效
“在这棵黄栗树下,先后有百余名红军战士和家属被杀害,头颅悬于树上……”在香隅镇“红色合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讲解员正在讲述红色历史。
红色革命文化是合延村的特色文化,该村依托合延烈士纪念碑、烈士树、革命纪念馆等红色资源,推出“红星广场—周氏祠堂遗址—烈士树—革命纪念馆”为主线的“红色之旅”,广泛发动党员做志愿者、村“两委”干部做导游员,构建体验式、情景式、互动式的党性教育方式,打造乡村振兴“红色引擎”,让革命故事、红色基因激发奋进力量。
一张笑脸、一盏热茶,一张桌子、几张凳子,居民邻里的大小事,都可以在铜顶村“盏茶评理室”商讨解决。“盏茶评理室”是铜顶村深入践行“枫桥经验”的一次有益探索,更通过协商、调解、评议,使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得到及时妥善解决。
与此同时,“盏茶评理室”通过持续开展困难群众帮扶、政策法规宣讲等形式多样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让群众在“微评议”中看到变化、见到实效、感到满意。
在香隅村,理论宣讲队伍则结合地域特点,进公园、入景区,在群众家的小院里、村头广场上、树荫下,每一处都是理论微宣讲的“课堂”……没有固定场所,没有宣讲稿,紧扣基层所想、群众所惑、百姓所盼,把“热辣滚烫”的群众身边事,用亲切耳熟的家乡话,讲给群众听,为群众搭建起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新途径,让群众在学习和实践中深切感受到宣讲内容解渴、管用。
今年以来,香隅镇着力打造宣讲阵地20余处,开展各类宣讲活动70余场,惠及群众近5000余人。文化的滋养,宣讲的润泽,充分激发了群众的创造热情,成为了推动香隅发展的又一个生动实践。
增强主阵地 夯实“硬支撑”
“这里面有好多我喜欢看的书,像故事绘本、童话书和成语故事书,而且还可以叫上小伙伴一起来看。”在漕东村,农家书屋已成为孩子们节假日的好去处。
而这样的农家书屋,不仅成为了广大村民获取知识的“课堂”,也成为农村开展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进一步活跃和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为乡村振兴注入不竭文化动力。
“上次在会上反映路灯不亮的问题,不到三天就解决了,效果非常好。”村民郑奶奶说。不久前,香隅镇花山村召开村民板凳会,17位村民代表齐聚广场前,聊发展、说问题、话共富、展未来。
这样的“板凳会”致力于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作用,秉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原则,拓宽群众诉求反馈渠道,确保群众的声音能够及时被听到并回应,切实提升了百姓的幸福指数。
宣讲室、阅览室、活动室等设施一应俱全,听宣讲、看书学习、休闲娱乐……香隅村对原有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进行了改造升级,这里也成为了村里最热闹的地方。“村里的活动多,我们老姐妹几个经常一起来,有时候能听戏、有时候看电影,还时常有老师来上课,搞得真不错。”居民李美凤说。
为了把暖心服务送到群众心坎上,香隅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还成立了志愿服务队,组织志愿者定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为社区年老孤寡老人、残疾人等群体入户打扫卫生、送爱心餐等。这样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在当地还有很多。
截至目前,该镇共设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个、文明实践站18个,累计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200多场次,惠及群众1.8万人。
依托一个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场所,该镇着力打造精品实践课程、致富讲堂,开展以农技培训、产业引领为主的文明实践活动,为广大农民提供了“有营养、易消化、好吸收”的农技大餐,不断激发了乡村振兴的新灵感、新思路。
从田间地头的科技助农,到敬老助老的志愿服务,从实实在在的反诈宣传,到“一老一小”的关爱慰问……如今的香隅大地,覆盖全镇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犹如阵阵清风,吹拂着各个角落,浸润着百姓的生活,成为最亮丽的底色。
群众做“主角” 点“靓”和美乡村
抬头是“画”,入目是“景”,这是每一个到白岭村的人最直观的感受。走进白岭村,道路两侧干净整洁,一排排精美别致的农村小洋房整齐划一,数百棵树木扮靓乡村主干道。村规民约、勤俭节约、家风传承以彩绘形式跃然墙上,一座座白墙变成了村民眼中的文明传递墙,既扮靓了乡村,又传递了道德正能量、弘扬了文明新风尚。
该镇积极指导各村(居)通过群众自己提、干部帮助选、干群一起议的方式,制定村规民约,提升村民素质,带动乡风文明,引领社会风尚,让村民从乡村治理的“旁观者”变为“当事人”。
走进铜顶村“信用超市”,超市货架上摆放着电饭锅、烧水壶、纸巾、洗衣粉等日常生活用品,“信用超市”的管理实施办法、积分明细均张贴在醒目位置,村民们可凭借“信用积分”兑换任意等值的商品。
“只要参加村里的志愿活动、做好事就能得到信用积分,村民不仅参与村里的各项事务,还能兑换用品,一举多得。”超市工作人员王玲燕说道。
该镇始终引信用之水浇灌乡村振兴美丽之花,坚持将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作为培育文明乡风、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的重要抓手,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金融“搭台”、信用“串联”、群众“唱戏”的新路子。
香隅公园的人行步道上,伴着欢快的广场舞曲,成群结队的群众或慢跑、或健身,享受着惬意和幸福。公园的一面面文化墙前,不时有人群驻足,阅览着展出的好人好事。
结合乡村振兴、文明村镇创建等工作,该镇通过“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美丽庭院”等活动开展,涌现出一批孝老爱亲、夫妻和睦、团结邻里的先进典型,不仅成为该镇乡风文明的证明,更成为广大家庭“你追我赶、向好向善”的风向标,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力。
文明植阡陌,新风沐乡野。一场场“及时解渴”的理论宣讲、一次次“如沐春风”的志愿服务、一个个催人奋进的典型事迹……在香隅大地上,精神文明具化为看得见、听得见、能延续的文化产品和精神食粮,以乡风文明之魂筑乡村振兴之基。(赵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