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在岳西县田头乡义重中药材种植家庭农场,徐义仲父子俩正挥舞着锄头,手脚麻利地采挖着黄精,随着父子俩的忙碌,一棵棵色泽黄润、肉质肥大的黄精地下根状块茎从土中刨出,几位村民手脚麻利地正在帮忙除去沙土、根须,分拣装篮。
“这块基地的黄精今年四个年头了,像我手里挖的这颗,大概有10多斤。”农场负责人徐义仲拎着刚刚挖起的黄精,高兴地说道。
十二年时间,徐义仲专心致志在林下发展中药材,并创办了岳西县义重中药材种植家庭农场。
“一开始多年没有收入。”周边村民介绍。“每年别人不是出去打工,就是在家找一些摘摘茶叶这一类来钱快的事情做做。人家春季都忙着摘茶叶,徐义仲却在山林里捣鼓他的中药材。”
在国家政策和县乡村支持鼓励下,目前徐义仲中药材基地种植规模已达到150亩。“目前,我接到菖蒲镇、主簿镇、温泉镇等地黄精种苗订单100亩,每亩种苗100斤左右,30元每斤的价格卖出去,收入30万元;从现在开始每天要找5个人帮忙,大约要1个月才能供应到目前的订单。剔除种苗,挖的新鲜黄精我采取2种加工方式:一是采取‘九蒸九晒九露’的工序,我每天晚上用木甑蒸好黄精,再放到露天阳台露水清凉滋润,白天再经过太阳晒黄精,价格能卖到800元每公斤;二是采取简单处理,市场化销售,直接卖成品60元每公斤,今年预计收入在50万元左右。”徐义仲介绍。
自从有了自己的基地和生产车间,实施零农药无公害仿野生种植,岳西县义重中药材种植家庭农场先后获得国家权威机构颁发的“有机产品认证证书”和“生产许可证”,并按要求优化生产加工条件;同时注册了“闵山徐记”商标,还通过开发新产品和打响品牌,延伸产业链,提升中药材的附加值,拓宽增收路径。
近年来,田头乡积极探索林下中药材发展新模式,在实施储备林项目过程中,充分利用70000亩林地资源的优势,积极探索“国家储备林+”“林+药”“农林公司+村集体+农户”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效益最大化,利用中幼林抚育、现有林改培的林下有限空间,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发展中药材为首选的林下经济,有效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山区群众的就近就业增收,也为村集体经济增长打下了坚实基础。
位于大别山腹地的岳西县县域生态非常适合中药材生产,已成为茯苓、灵芝、天麻等菌类中药材为主,菖蒲、黄精、瓜蒌草药类中药材为补充的中药产业大县。该县正通过政策引导、双招商引等措施,立足于产业链、创新链、资本链、人才链等“多链协同”,致力于打造集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产业升级于一体的中药材发展新模式,多途径鼓励或扶持发展中成药生产企业、中药材趁鲜切制企业以及中药材加工企业和大户,从事中药材贸易的人数超2万,年交易量近10万吨,有效带动了山区经济的发展和山区群众就近就业增收,助推了产业振兴。(王先国 何方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