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党媒云 | 乡镇融> 头条
郎溪县姚村镇:全家打葛粉 生财有门道
来源: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冯长福 通讯员 王祖清 2025-01-02 13:47:58 责编:冯长福 许梦源 谷京荣

1971年出生的杨关福,家住宣城市郎溪县姚村镇姚村社区张山冲组,他利用传统手艺加工葛根粉,已有几十年历史了,是当地出名的老把式。

在姚村集镇新马路,杨关福开了一个日杂小店,小店的后院就是打葛粉的小作坊。冬日的一天上午,记者走进小作坊,探一探打葛粉的工艺。

作坊里,放置很多大号的水缸,这是打葛粉的必备器具。杨关福与爱人彭存君正坐在门口清洗一截截葛根。杨关福说,爱人是小店的“售货员”,平日主要工作是守店,“遇到打葛粉时,她就抽空帮忙洗洗葛根,打打杂。”

据了解,打葛粉最吃苦的活儿是翻山越岭采挖野生葛根,这个任务大部分是杨关福完成的。“要是赶到星期六和星期天,儿子也去帮忙挖葛,让他锻炼锻炼,学一学打葛粉的手艺。”杨关福说。

杨关福的儿子叫杨威,1995年出生,目前是该镇姚村社区的后备干部。利用双休日随父挖葛,几次“跟班学习”,考验了耐力和体力,也让杨威长了知识:首先顺藤“找葛”,再寻觅葛脑(挨近土壤的部位),“葛脑越粗壮,说明是大葛,就下架子抡锄开挖。”

杨关福告诉记者,每天能挖100多斤葛根,连续挖10来天,攒足1000余斤,就作为一个批次集中加工葛粉,其流程是:洗净葛根,再粉碎,然后将粉碎的料子盛放在纱布包中进行“漏粉”——加水、搅合,乳白色的粉水沥出,流入下面的大缸,最后用一种起点化作用的蕨根捣碎的汁水融入,分离杂质,就像打豆腐点石膏一样。

聊到葛粉产量、销售方式及收入时,杨关福憨憨一笑,“忙一个冬天,将近3个月,能生产干葛粉2400多斤,大部分在我小店里卖,儿子在网上也卖一些,搞得好的话,打葛粉一季,有9万多元的收入,全家齐上阵,挣点辛苦钱。”

杨关福介绍,手工制作葛粉是他们杨氏家族祖传的技艺,他在20多岁就跟父亲学会了打葛粉,后来外出务工,在建筑工地干了10余年,期间中断。2005年返乡,重操“打葛粉”旧业,“老手艺丢了可惜,再说一家人光靠这个小店肯定不行,要多种经营增加收入。儿子也能吃苦,把他教会,来年把规模搞大点,再做一批葛粉粉丝,延伸产业链。”

“漏完了粉,去了杂质,等明天早晨沉淀好了,就把湿粉盛在帐纱袋中,拍打、沥水,然后送到老家——交给两个老人晒粉。”杨关福说的“两个老人”,就是他的父亲杨忠财和母亲李发英。

其间,杨威抽空带记者去3公里远的张山冲老家拍晒葛粉图片。老家门口,暖阳朗照,一张张长方形篾蒲上,排满雪白的葛粉,两位老人坐在篾蒲前,仔细地翻晒着葛粉。

“打葛粉,我们杨家前几辈就开始了,过去荒年的时候,用葛粉煮锅巴汤吃,节省粮食,后来就拿到街上卖。这个行当麻烦、吃苦,好多打葛粉的人都改行了,我儿子坚持做这个副业,孙子也加入了(打葛粉),老手艺总算没有失传。”80岁的杨忠财说。

据了解,姚村镇是郎溪县唯一的山区镇,有很多勤劳的村民像杨关福一样,依托丘陵山地的资源优势打葛粉,制作葛片茶、加工葛根粉丝等。冬闲人不闲,这些特色小微产业,让村民多了一条稳定的增收之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