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芜湖三山经开区保定街道团洲村坚持党建引领,依托“渡江第一船”红色资源,积极探索出“五色”融合工作法,让团洲村建设成为“组织强、文化兴、产业旺、民风好、环境美”的红色美丽村庄。
突出党建“红”,建强组织“桥头堡”。通过抓班子、建机制,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激活服务“红色动能”。以原焦湾村与团洲村合并为契机,村“两委”重新选举,新团洲村“两委”班子基本都是大专以上学历,打造了堡垒“智囊团”,建强了一线“指挥部”。同时,优化提升村党群服务中心,完善便民服务大厅、党员活动室、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阵地,为党员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通过“红色合伙人”项目引入企业资源,强化党建共建,实现组织共联、项目共建、发展共谋。加强建立了村“两委”联系帮扶困难党员长效机制,对口帮扶18名困难老党员,解决实际困难50余个。积极打造“红帆船”党建品牌,组织党员主动“亮身份”,开展为民服务活动40余次,充分发挥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领航教育“蓝”,打造育人“红阵地”。突出教育宣传,始终把传承红色基因与革命传统教育结合起来,多方整合资源,于2023年6月建成渡江第一船纪念馆,截至目前,已承接革命传统教育482次,承办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班3场次,已经成为集党史学习、党性教育、红色文化传承的红色地标。组织村“两委”干部、“五老”人员、青少年等成立了“红帆船”志愿服务队,并依托渡江第一船纪念馆、乡村文化大舞台、中小学生研学活动等,以“理论宣讲+志愿服务”形式,开展“童心向党”“红色研学”“讲红色故事”“红色课堂”等爱国主义教育活动90余场次。2024年8月,渡江第一船纪念馆被评为芜湖市研学旅游基地,充分释放了红色资源“育人”效能。
铺就致富“金”,打通发展“快车道”。制定三年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发展“产品生产、资产租赁、农旅融合”为一体的红色经济。认真摸排了辖区闲置房屋、闲置土地等“沉睡”资源,建立闲置资源台账,不断盘活资产。围绕渡江第一船登陆点“夏家湖”,成立了“芜湖市夏家湖旅游服务有限公司”,主营教育培训、红色研学、文创产品和农产品销售,目前营业额已达300余万元;领办了“芜湖市团洲村弘帆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主营农产品加工,还注册了商标品牌,统一设计产品包装,并积极对接校企、社区团购等销售平台,打通了“线上+线下”销售渠道,让“红色基因”真正变成了可持续的“发展基因”。
点亮服务“橙”,当好群众“贴心人”。围绕“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依托党群服务中心,设置“民情电话”、民意征集箱,借助微信群、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等信息化手段及时掌握群众诉求,把群众反映的“需求清单”变为“工作账单”。推进网格化管理,进行网格统筹、定岗到人、联系到户,定期组织力量开展入户调查,登记造册,收集居民群众对社会民生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掌握群众的思想动态和利益诉求。近年来,“红帆船”志愿服务队,共组织开展法治宣传、环境整治、健康义诊等志愿服务活动100余次,走访入户“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20余次。成立“小候鸟”快乐驿站,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开展学习辅导和文娱活动,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后顾之忧。不断增强了群众获得感、认同感、幸福感。
厚植生态“绿”,共绘和美“新画卷”。始终坚持写好绿色文章,擘画生态文明建设的锦绣答卷。结合村庄布局、红色文化等资源,邀请安徽工程大学专家,编制“多规合一”村庄规划。成立2支长江岸线巡逻队,建立常态化保洁、长效巡查工作机制,深入开展“治脏、治乱、治差”行动10余次,努力打造长江“最美岸线”。常态化开展环境整治行动,已成功解决原村部广场雨天污水回流、江洲新城小区停车难等问题;对月亮湾小区路边“占道经营”乱象开展了集中整治,建成“月亮湾夜市”,进行统一管理。建立健全人居环境管护机制,依托“多网合一”,将管护职责落实到全村14个小微网格中。同时,利用“积分制”激励带动村民落实“门前三包”,共同扮靓“红色村”。(陈娩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