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党媒云 | 乡镇融> 头条
郎溪县姚村镇:手工竹扫帚“扫”出增收路
来源: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冯长福 通讯员 王祖清 2025-01-14 15:29:27 责编:冯长福 许梦源 喻寒松

“你要哪一种小扫帚,有竹桠扫帚,还有棕扫帚和铁扫帚,都是批发价,15块钱1把,看中哪把,自己选。”1月13日,记者到郎溪县姚村镇采访一位编扎小扫帚的老农,正赶上邻村的村民上门选购小扫帚。

编扎小扫帚的老农名叫罗明亮,今年77岁,家住姚村镇姚村社区罗家冲组。

“老了也挣不了别的钱,扎扎扫帚挣点小钱补贴家用,一年四季就把这个当副业。”罗明亮边干活边与记者聊开了,“除了竹桠扫帚、棕扫帚、铁扫帚,到了夏天还扎一批茅草花扫帚,主要是这四种。”

取来皮绳和一根竹柄,搁在膝盖上,在留有枝叉的柄端开始绑扎一束束柔韧的竹桠丝,每加一束,皮绳绕起来扎紧绑牢,一把扫帚需要5束竹桠丝。舞动皮绳,翻转一束束竹桠丝……说话间,一把扫帚的雏形就在罗明亮的巧手里呈现了。接下来的工序,就是用钉了铁钉的木棒“刷”除扫帚上的零星竹叶,然后用大剪刀修整,直至变成一把好看实用的成品扫帚。

问到销售情况,罗明亮自信地笑道:“扎好100多把,就用电瓶车送到县城和十字铺镇上,批发价兑给小摊铺,姚村集镇和隔壁誓节镇(广德市)也送,还有一些搁在家里卖,好卖的很,关键是质量牢靠,我扎扫帚舍得用力,皮绳子一定要下死劲拽,扎得紧紧的,扫地时就不容易散。”

扎小扫帚的原材料从哪里来?罗明亮告诉记者,除了铁扫帚(当地人俗称的铁扫帚,是用一种多年生植物的枝桠制作的,坚韧度更高)的原材料,是自家竹园种的,其余的如竹桠丝、茅草花及棕树的棕衣,都是采自山野。“虽然不花钱,但要下功夫满山找。一大早上山,有时很晚回来,带点干粮解决中饭,材料备齐了,就在家里扎(扫帚),一天能扎20把左右。”

编扎小扫帚的手艺,罗明亮已坚守30多年了,一是市场需要,二是为家庭增加收入。据罗明亮保守地估算,一年编扎各类小扫帚总计有2800多把,刨除购买竹柄和皮绳的成本,收入3万余元。“不勤劳咋行,现在身体还好,能动就要动,辛辛苦苦挣点小钱,保障我们老俩口的开销,为孩子减轻负担。”罗明亮笑道。

像罗明亮这样依托山场资源优势编扎小扫帚的不在少数,还有更多的村民将毛竹的下脚料“变废为宝”加工成竹枝大扫帚,用于道路保洁和秋收扫场,用卡车整车地发往皖北、山东等地,最远销到辽宁。

该镇编扎竹枝大扫把最出名的村是夏桥村,全村经营竹枝大扫帚的作坊有30余家,其中规模较大的有12家,家住该村朝阳组的村民祖培,经营此行业已有30余年,如今每年生产竹枝大扫帚28万把,年产值170万元,年利润20余万元。

据统计,姚村镇年产竹枝大扫帚及各类小扫帚约290万把,带动80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