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肥东县梁园镇吴家糖坊,第五代传承人吴贞祥站在雾气缭绕的作坊里,重复着从父亲手中学来的动作:浸泡三日的大米与麦芽在木桶中缓慢交融,经历独特的二次发酵后,金黄的糖浆在明火熬制中渐渐变得浓稠。这口灶火,吴家人一守就是五代。
搅拌大米和麦芽工作中
吴家糖坊的故事,始于祖辈从梁园大河担水熬糖的岁月。为守护水源与手艺,吴贞祥的父亲在吴场上寻得一处宝地,并在此挖土井取水熬糖。后经梁园村委批准,在此落成前后两栋人架房,前栋住家,后栋熬糖,天井在院中,井深9.9米,井水清冽甘甜。父承祖辈的老糖坊于1977年从梁园中街搬迁此地,至今已46年余。2022年房屋重新翻建,将吴家天井重点保留。
吴家天井
“差一粒米,少一刻钟,都熬不出地道的糖丝。”吴贞祥的妻子徐道萍翻开家传的笔记本,泛黄纸页上工整记着祖辈留下的规矩。从麦芽浸泡时长、两次发酵的温度,到熬糖火候的细微调整,11道工序环环相扣。二次发酵是吴家的独门技艺——首轮发酵36小时提取糖分,再经24小时二次发酵激发麦香,看似繁复,却让糖丝在阳光下透出独特的红棕色,入口时米香缠绕,拉丝绵长如发。
如今,吴家糖坊依然保持着手工熬糖的传统。熬糖区的水泥地上,深深浅浅的糖渍叠了四十多年,第六代传承人吴仁欢回乡后,将父亲的工艺细化成标准化流程,但在关键环节仍守着祖辈的“土法子”:发酵时长仍看节气,火候调节全凭糖泡形态。清晨取井水时,她总想起爷爷的叮嘱:“井水养糖,糖养人,老手艺得靠老规矩养着。”
制糖老物件
在安徽省最新公布的“食安名坊”名单中,吴家糖店成为百家入选作坊之一。从祖辈在梁园河畔挑水熬糖,到如今入选省级“食安名坊”,吴家人的日子始终绕着麦芽与井水打转。院中老井的水面映着晨光,照见一代代人弯腰取水的背影——有些甜味,终需时光成全。(路颖颖 徐美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