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党媒云 | 乡镇融> 要闻
“智”水清源:科技创新擘画污水治理新图景
来源: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祁海群 卓文亮 通讯员 许建根 2025-03-31 08:41:46 责编:卓文亮 张军 张文洲


散发着臭味的污水,在厂里“转”了几圈后就变成了可以灌溉绿植的清水;智能化系统不仅实时跟踪水质变化,还能及时调整工艺参数,保障污水处理流程高效运行;维修工人24小时待命,随时做好设备故障抢修准备,化验分析员一年365天监控水质,确保水质不波动……这是记者日前在安徽省生态环境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省生态环境集团”)所属的滁州市南谯新区污水处理厂和凤宁产业园污水处理厂看到的情景。

以多种运营方式在凤阳、滁州、临泉、芜湖、广德等地布局市政污水和工业废水处理,成功打造“凤宁模式”“滁谯模式”;先后在黄山、潜山、临泉、旌德、铜陵等地布局乡镇污水治理,成功打造“黄山模式”;通过技术集成创新,实施和县环城河等水系综合整治项目,成功打造“和县模式”……近年来,省生态环境集团始终把落实安徽省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战略、重大项目、重点工程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坚持科技创新与数智管控赋能,全面拓展水环境治理、工业废水处理、智慧环保等业务,不断践行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为建设“美丽安徽 美好中国”贡献力量。

科技创新,彰显“治水”硬实力

对任何一座污水处理厂来说,如何提高处理效率和提升出水水质,直接体现着自身的硬实力。

南谯新区污水处理厂是2013年由滁州市南谯区政府建成投用,每天处理规模仅为5千吨,出水水质为一级B。2018年,省生态环境集团以ROT特许经营模式接下南谯新区污水处理厂,由安徽环境滁谯水务有限公司运营。仅仅用了几年时间,就实现了日处理规模4万吨、出水水质达准四类标准的跨越式提升。

滁州市南谯新区污水处理厂

能交出这份高分答卷,秘诀之一就是“科技创新”。

在南谯新区污水处理厂二期项目的“反硝化深床滤池”,记者见到了一项“原创成果应用新技术”。

“反硝化深床滤池”处于污水深度处理环节,功能是进一步去除水中的悬浮物、有机污染物,以确保出水水质达标。

传统的处理方法,是在滤池中投放碳源来提供微生物所需的碳元素,帮助微生物对有机物进行彻底降解,减少出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含量。但弊端在于,投放多少碳源要根据水量、水质而定,投放过多或过少,都会导致出水数据异常,影响出水水质,还增加了运营成本。

省生态环境集团通过将产学研用开发的“硫自养脱氮填料”技术应用在“反硝化深床滤池”中,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难题,走出了以绿色低碳方式开展节能降耗的新路。

滁谯水务公司生产技术部经理邵永生介绍说:“相比传统处理投放碳源方式,‘硫自养脱氮填料’只需半年或一年定期投放,不堵塞滤池,反冲洗也更为便捷,在确保出水水质达到准四类标准的同时,可节约30%的运营成本。”

在日处理规模6万吨的凤宁产业园污水处理厂,技术创新同样带来生产力质的突破。

该厂来水成分非常复杂,除了小岗产业园、板桥镇的生活污水,还有产业园内大量光伏玻璃企业的工业废水,里面含有的硅粉、硫酸根离子多,处理难度大,而处理后的出水直接排放淮河,对出水水质又要求特别高。

最新前沿技术的应用让这些令人头疼的难题迎刃而解。

在厂区沉淀池,记者看到池中污水正快速实现“清浊”分离:一团团翻涌的絮状物缓缓下沉,原本浑浊的污水变得越来越清澈透明。省生态环境集团所属凤宁水务有限公司运营经理说:“这是在沉淀池里运用了‘磁混凝沉淀技术’,你看到的这些絮状物就是硅粉,我们在水中添加磁粉,能加快硅粉的沉淀速度,沉淀时间仅为传统技术的五分之一到十分之一。速度一快,沉淀池的面积也相应减少,占地面积比传统技术减少百分之六七十,节约了一半的建设成本。”

据介绍,凤宁产业园污水处理厂还在工业污水处理末端应用了“碳加载气浮技术”,通过在常规气浮中添加粉末活性碳,“能将水体中的COD、总磷再去除百分之三十左右”,进一步提升了出水水质。

通过不断投入前沿技术,凤宁产业园污水处理厂不仅有效解决了园区工业废水难处理的问题,还使得处理后的出水各项指标远远优于排放标准,让污浊之水变得清澈透明,源源不断流进淮河。

智能升级,打造“治水”新范式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进程中,智慧水务成为不可或缺的内容。

从“治水”到“智水”,从传统水务向智慧水务转型,省生态环境集团正逐步构筑起自身独特竞争优势。

在凤宁产业园污水处理厂中控大厅,视频监控与污水处理工艺深度融合,并结合GIS技术,打造出了“可视化一张图平台”,进水和出水的水质情况、各指标参数,污水处理各工艺环节动态等,一一显示在大屏幕上。

凤宁产业园污水处理厂智慧管控系统

“我们处理后的污水是直接排放淮河的,四项最主要指标中,总氮和总磷控制难度最大,我们采用这套智慧平台,轻易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比如总氮的指标必须小于或等于10毫克每升,我们通过系统将它设为8毫克每升,留个余量,出水里的总氮浓度一旦达到设定值,系统就会自动加药,无需人工参与。”凤宁产业园污水处理厂副总经理崔少威介绍。

在这间看似寻常的办公大厅内,智能化监控与管理系统正在重构传统水务的管理模式——

污水处理工艺工况监测系统可对曝气、沉淀等关键环节进行24小时监控,及时调整工艺参数,保障处理流程高效运行;

能耗监测系统帮助厂方实时掌握能源消耗情况,通过数据分析优化设备运行,降低运营成本;

厂站环境监测设备对空气质量、噪音等指标进行监测,确保厂区环境符合环保要求。

同样,在南谯新区污水处理厂,数字化智能系统像一位尽职尽责的管家,24小时全方位在岗,包揽了几乎所有的棘手事。

南谯新区污水处理厂数字化智能系统

“打个比方,假如进水污染物超标,污染因子浓度在线监测设备会实时将数据反馈到中控系统,中控值班人员立即汇报并启动应急模式,减少进水量,开启应急处理单元。技术人员在中控室就能远程及时调整处理工艺,确保各工艺段稳定运转,避免水质超标事故。”滁谯水务公司总经理李晓龙说。

在崔少威看来,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控制系统是推动智慧水务发展的重要一步。“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新技术的应用,不断完善信息化管理体系,为保障区域水环境安全作出更大贡献。”崔少威说。

无论是科技创新,还是智能化升级,对于省生态环境集团来说,都是一场没有尽头的马拉松,唯有不停奔跑,持续深耕,才能不断打造“治水”新范式,为行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砥砺躬行,争当“治水”排头兵

技术创新、智慧水务,让现代水务在环保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水务人的辛勤付出。苦、脏、累、险是污水处理工作中的常态,如果没有高于常人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就很难担当起守护“水安全”的重任。

尹波和张璇是滁谯水务公司的化验分析员,他们的工作内容就是取样、化验、分析,工作枯燥乏味,却又需要格外细心。“每天要对进水、出水、污水处理过程中每一个工艺端的水质进行取样、化验、分析,平均每隔两小时要取样化验一次,再将化验结果跟在线监测数据对比,如果发现数据异常,就要及时调整工艺,确保水质达标。”尹波介绍说。

有一次,刚上早班的尹波发现进水水质不对,他赶紧带上取样设备前往周边厂区查找排放源。“每个厂的污水排入临近的污水管网,我们对每个污水井进行取样,然后拿回来化验,通过排查,发现有个厂将工业废水未经初步净化就排进了管网里,我们迅速向他们通报了这一情况,停止排放超标废水,同时反复取样,实时监测,至少取样化验了六七次,等忙完这一切,已经是晚上八九点钟了,午饭、晚饭都没顾得上吃。”尹波回忆说。

基于排放需要和公共卫生安全两方面考虑,污水处理厂需要24小时全天候不间断运行,以确保持续有效地处理污水,防止未经处理的污水排放到环境中。这也意味着,一旦污水处理过程中出现设备故障,就要和时间赛跑,争分夺秒抢修。

2024年11月的一天,凤宁产业园污水处理厂提升泵突然停止运转,崔少威的第一反应是,不管什么原因造成的停泵,必须在12小时内让泵重新转动起来,否则进水管道里的污水就会回灌,漫进板桥河,而板桥河是淮河的支流,一旦漫进去,就会造成严重的水污染事件。

崔少威看看表,时间是傍晚6点,所有员工都没有下班,都围在现场找原因。“泵很大,是45千瓦的泵,有三四百斤,浸在水里,崔总和维修班三位员工一起检查,查了一个多小时,发现是主机烧坏了,大家顾不上吃饭,埋头抢修,到凌晨三点多,抢在最后期限前终于修好了,泵重新转动起来,大家都累瘫在了地上。”同事回忆说。

对于维修班员工王建和周万昌来说,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是“水务人”对自己最起码的要求。2025年1月份,凤宁产业园污水处理厂的消毒池需要清淤,整个生产线都要停下来为他们“让路”,王建和周万昌在做好防护措施后拖着油泥棒和管子一点点往前清理,当时正是严寒时节,虽然穿着防水裤作业,但腿还是冻得刺疼,就这样,他们和工人们一起加班加点抢工期,本来需要24小时完成的工作量,只花了8个小时,等他们从池子里爬上来时,每个人都成了“泥猴”。

以严谨态度保障日常运维、以专业技能化解突发风险,已经成了每位“水务人”的职业本能。

正是通过无数“水务人”的坚守和付出,通过技术创新与智能化升级的赋能,省生态环境集团所属的污水处理项目要“量”有“量”,要“质”有“质”,不断实现追赶超越。

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省生态环境集团正以自身节奏与时代共振,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加速将“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这一政策命题转化为生动实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