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由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安徽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安徽省科技馆指导,合肥市包河区教育体育局主办的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第十七协同组暨安徽省第一协同组交流活动在合肥包河区启动,来自浙江、辽宁、广西、陕西等4省及安徽6市8区的200余位教育代表齐聚,围绕“跨区域协同创新”主题,共商“双减”背景下科学教育提质路径。
安徽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主任汪晓东提出“打造真实科学教育新范式”,其构建的五大功能区科技教育生态链年服务青少年超2.4万人次。包河区作为全国实验区,率先实现“每校一理工科硕士科学教师”,发布《STEAM教育课程白皮书》,并展示“蚕桑坊”“筑巢引鸟”等跨学科项目,学生参与度达100%。浙江金华黄宅中学以“走廊实验室”打造农村科学教育样本,随迁子女在科创竞赛中屡获佳绩;安徽省科技馆推行“场馆即课堂”,年服务学生超10万人次,推动馆校资源融合。
创新集市上,52所学校展示“非遗泥哨韵律中的科学之音”“VR未来科技之城”等创新项目,凸显传统与科技、AI技术的融合。分论坛围绕科学文化、STEAM课程建设、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三大板块展开,分享科学阅读与学科融合、PBL项目实践、AI赋能校园管理及“数据驱动教育公平”的实践经验。
活动期间,代表们将赴包河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基地研学,并就“跨区域资源共享”“师资协同培养”等议题展开分组研讨。合肥市包河区教育体育局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深化与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的常态化协作,推动“跨学科学习”“人工智能教育”等特色项目跨区域落地,共同打造科学教育创新高地。(安徽商报 元新闻记者 周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