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7点半,合肥市蜀山区三里庵街道竹荫里社区的楼道里准时响起富有韵律的敲门声。92岁的陈文仙老人听着三声“咚咚咚”的特定节奏,眼角笑出了细纹:“是银霞队的晓梅来啦!”这声温暖的“睦邻”之约,是合肥市竹荫里社区创新七彩服务“橙色助老”工程的温情注脚,更成为基层养老服务的生动实践。
老旧社区治理破题:“睦邻”之约里的养老新解
作为典型的老旧社区,竹荫里社区4862户居民中老年人口占比达25%,空巢独居老人达81户。社区网格员联合红色小管家队伍走访发现,高龄老人普遍面临“三怕”困境:怕突发疾病无人知晓、怕生活琐事无人帮扶、怕精神空虚无人慰藉。与此同时,社区健康低龄老人群体中,有43%表现出强烈的社会参与意愿。
为破解这一养老困局,社区党委创新推出“睦邻”之约,通过“橙色助老”品牌建设,构建起智慧化、多元协同、全周期服务式养老守护网络。首批12对结对老人中,银霞志愿服务队成员平均年龄60岁,服务对象平均年龄85岁,红色小管家队伍提供技术支撑,形成“低龄助高龄、党员带群众”的代际互助机制。
从“敲门”到“入心”:“五维”守护体系的构建
在“睦邻”之约行动启动前,社区组建由红色小管家牵头的专项工作组,联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地毯式”摸排。通过“一户一档”建立包含基础信息、健康档案、紧急联系人等八大类数据的智慧养老数据库,精准锁定需要重点关爱的12户特殊老人。
根据摸排结果,社区创新推出“五维守护”机制。一是安全守护,每日早晚两次履约确认起居安全;二是生活守护,代购代办等10项橙色便民服务;三是健康守护,建立“健康医疗站”上门监测机制;四是应急守护,设置“红色求助热线”快速响应系统;五是精神守护,开展“心理关爱”等文化慰藉活动。
在银霞志愿服务队张晓梅的挎包里,永远装着“五件套”:结对老人专属钥匙、便携医疗包、服务记录本、应急联络卡和当日代购清单。“陈姨怕冷又有关节炎,我每天都要摸她家电热毯温度,看厨房有没有热乎气。”说着,她翻开记录本,上面密密麻麻记载着陈文仙老人每日血压值、用药情况和生活需求。从代购生活用品、帮忙取快递,到协助申请智能拐杖、安装防滑地垫,每一次敲门声背后,都是实实在在的帮助。
“睦邻”之约的生命守望:三声约定护航老人健康
“睦邻”之约,不仅送生活所需,更送健康关怀。社区联合周边医疗机构,打造“家门口的健康医疗站”。社区橙色助老服务队的志愿者中,不乏专业医护人员,他们会跟着结对老人一起敲门入户。携带专业的便携式心电图机、血氧仪等设备,为老人测量血压、血糖,更新健康档案。针对患有慢性疾病的老人,医护志愿者们根据最新的诊疗指南,制定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如遇行动不便的老人,服务队主动提供上门服务。73岁的失独老人朱大爷患有高血压,医护志愿者小鹿每周都会准时上门,为他调整用药方案,仔细询问最近是否有头晕、胸闷等不适症状,指导他合理饮食和运动。
除了日常健康监测,社区还定期开展健康知识讲座和义诊活动,医护人员通过敲门入户等方式通知老人们活动时间和地点。讲座内容通常会涵盖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老年病的防治,以及急救知识培训,如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急救法等。义诊时,医生们会为老人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包括视力、听力、骨密度检测等,根据检查结果给出专业的医疗建议。同时,社区与附近医院建立绿色转诊通道,当老人突发疾病时,能第一时间通过多渠道通知家属,并协助安排转诊,确保老人得到及时救治。
从“单向履约”到“多维交响”:基层治理的智慧升级
随着项目深入推进,“睦邻”之约行动已形成标准化服务体系。社区推出“银龄积分”制度,激励更多低龄老人参与互助,36名志愿者累计存储服务1295积分;建立“睦邻”之约微信群,实现需求线上线下同步响应;组建“银霞医疗队”,5名退休医护提供专业照护;创设“心理义诊室”,开展老人认知障碍的早期干预。
一扇门,传递着精神慰藉。社区组织的书法绘画班、老年合唱团等活动,是辖区老人必不可少的文娱项目。志愿者倪莉每天都会敲响结对老人王雅青的家门,邀请她到广场健身锻炼。“以前数着日头过日子,现在每天等着履约声,那声‘王老师’叫得我心里亮堂堂的。”老人褶皱的眼角泛着光彩。
三声约定,四季相望,叩开的是空巢老人的家门,连接的是邻里互助的温情。未来,竹荫里社区将把“睦邻”之约升级为全域养老服务平台,让每个清晨的履约声,都成为幸福晚年的温暖前奏。在这座老龄化率超25%的老社区,橙色助老的温暖交响正谱写着现代化养老的新乐章,银霞志愿服务队的橙色身影与红色小管家的先锋旗帜交相辉映,共同绘就基层治理的幸福画卷。(孟霞 殷之翎 陈正 孙雨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