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善一体”赋能社会救助 竹荫里社区书写民生保障新答卷
来源: 2025-06-18 11:27:21 责编: 余红霞

合肥市蜀山区三里庵街道的竹荫里社区居住着4862户居民。其中低保家庭、残疾人家庭、失独家庭以及高龄空巢老人等特殊群体占比近25%,社会救助需求较为突出。作为首批省级社区慈善实践点,竹荫里社区始终秉持“慈善为民、救助暖心”的理念,积极探索社区慈善与社会救助融合发展之路,通过“培育慈善人才、募集慈善基金、孵化慈善组织、开展慈善项目”等方式,切实为辖区困难群众解决实际难题,提升生活质量。

培育社区慈善组织,拓展救助服务

“竹荫里社区孵化培育了8支社区慈善组织,成功打造出居民‘家门口’ 的慈善救助圈,让服务变得更加精准、高效!”社区党委书记孟霞说道。另外,社区携手安徽省社家老年服务中心成立了“社区社会救助服务站”,引入专业社工为困难家庭实施“一户一档”个案管理,累计成功为辖区90多位老弱病残及高龄空巢老人提供居家保洁、慢性病管理、入户助浴等生活帮扶服务。

家住西园新村的92岁高龄老人桑奶奶,因膝关节手术导致行动不便,日常洗澡成了她和家人面临的一大难题。社区志愿服务队得知情况后,迅速组织专业助浴团队上门提供暖心服务。助浴师首先进行了细致的前期准备工作,完成老人健康信息登记,同步测量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和室温测量等一系列准备后,助浴师运用专业的助浴设备,规范的操作流程为老人进行全身清洁,助浴过程时刻关注老人的身体状况与舒适感受。助浴结束后,服务人员还贴心地为老人修剪了头发和指甲,让整个人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年纪大了身体跟不上,洗澡对我来说真是力不从心。”桑奶奶拉着助浴师的手感慨道,“这次没花一分钱就享受到这么周到的服务,从洗头到剪指甲都照顾得妥妥帖帖,真心感谢党和政府一直惦记着我们老年人!”

打造社区慈善项目,精准满足需求

竹荫里社区始终以困难群众需求和社区基层治理为导向,精心打造了7个特色慈善项目,涵盖助老、助残、助医、困境儿童关爱等多个重要领域。在“银龄康乐”公益慈善项目中,重点关注70岁以上高龄空巢且患慢性病老人,“喜娃娃助老志愿服务队”联合安徽中医药大学生,提供中医推拿、艾灸、用药指导和健康科普服务50余次,提升老人健康水平。针对困境、单亲、随迁等儿童家庭,依托“萤火虫志愿服务队”,开展“乐享童年”公益慈善项目,开展物资帮扶、体育锻炼、节日团聚、社会融入等服务170余人次,助力儿童健康快乐成长。针对特殊困难老年群体居家环境改善需求,由“桑榆有乐”志愿服务队开展“安居乐巢”公益慈善项目,为残疾人、失独、低保户等特殊家庭提供厨房、卫生间清洁及衣物整理服务30余次,改善居住环境,提升生活质量。

设立社区慈善基金,汇聚爱心力量

“社区慈善基金宛如一座‘蓄水池’,将社会各界点滴爱心汇聚起来,及时解决群众的燃眉之急。” 2024 年,社区依托蜀山区慈善协会设立了专项基金账户,累计募集到社会资金7万元,以及价值1.2万元的物资。去年寒冬时节,低保户王大姐家中的取暖设备陈旧老化,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社区迅速启动“救急难”互助基金,为其更换了安全的电暖器,并发放了御寒物资。同时,联动志愿者对辖区内37户困难家庭进行走访探视,累计发放价值1.3万元的米面油等过冬物资。

培养社区慈善人才,提升服务水平

“慈善工作绝非简单的捐钱捐物,而是需要专业人才赋予其长久的生命力。” 社区慈善劝募员张大姐对此有着深刻的体会。竹荫里社区通过实施“四善一体” 慈善人才赋能计划,培养出126名专业劝募员和志愿者,并邀请高校专家开展了 4场涵盖项目策划、法规解读等方面的专业培训。在“中华慈善日”和“社区慈善年货节”活动中,劝募员们积极向居民普及《慈善法》和“社会救助”相关知识,发放宣传册300余份,推动“人人可慈善”的理念深入人心。

竹荫里社区以“四善一体”模式为抓手,构建起“组织孵化 - 项目运作 - 基金保障 - 人才支撑”的社会救助闭环体系,创新探索“慈善 + 社会救助”融合路径,推动社区实现从“单一救助”向“多元赋能”的治理升级,形成“需求发现 - 资源整合 - 精准服务 - 效能提升”的良性循环机制。这一实践不仅是社区民生保障的创新答卷,更是“慈善为民、救助暖心”理念的生动实践,为基层社会救助工作提供了“组织有活力、项目有实效、基金有保障、人才有支撑”的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切实推动社会救助工作向专业化、精准化、常态化方向发展。(夏婷婷 殷之翎 陈正 孙雨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