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鸣漫过青瓦,暑气爬上窗棂,近日,凤阳县玄武街道方邱湖社区的早晨总被两种声音唤醒:一是街巷里汽车、摩托车“突突”的引擎声,二是托管班里孩子们脆生生的笑。
二楼图书室里,大学生志愿者们早已摆好了桌椅。穿白T恤的姑娘正往黑板上贴书法作品,阳光落在她的肩头,像落了层细碎的星光。当第一个背着书包的孩子怯生生地探头,立刻有双手牵住他的小手:“来,姐姐教你写‘夏’字。”
墨香里的温暖
上午9点的阳光斜斜切进来,照在写作业的小脸上。有孩子咬着铅笔蹙眉,志愿者便蹲在旁边,用手指点着题目轻声讲解;另一个小姑娘在练习钢笔字,墨水溅到袖口,老师笑着递给她纸巾,顺手握住她的小手示范:“横要平,像社区门口的石板路那样稳。”
书架旁,几个孩子正围着一本《中国神话》争论,“哪吒的混天绫是不是红绸子做的?”穿红马甲的志愿者索性搬来小凳子,讲起了盘古创世的传说,声音被窗外的蝉鸣揉得软软的。那些平时跟着父母在街头巷尾奔波的孩子,此刻终于有了静心聆听的角落,文字里的山河,正悄悄在他们心里铺展。
时光里的脚印
社区的志愿者偶尔会来客串“历史老师”,带着孩子们来到方邱湖社区“红方馆”讲过去的事儿给他们听。带来泛黄的老照片——黑白影像里,拖拉机在田埂上翻起金浪,戴草帽的人们弯腰插秧,远处的水塔冒着袅袅炊烟。“这就是咱们方邱湖最早的样子。”志愿者的手指抚过照片上的稻田,“那时没有车,大家靠一双手把荒地变成粮仓。”
孩子们听得入迷,有人指着照片里的扁担问:“这是不是比爸爸的工具箱还沉?”志愿者笑着点头。
场馆里偶尔会放出老农垦的歌谣,志愿者便带着孩子们踩着节拍学插秧的动作。小小的身影弯下去又直起来,像极了照片里那些倔强生长的稻禾,在时光里延续着同一种坚韧。
屋檐下的期盼
11点半时,社区门口已站满了等候的家长。外卖员王师傅脱下被汗水浸透的头盔,接过孩子递来的折纸青蛙,粗糙的手指摩挲着纸角的褶皱,眼里的疲惫忽然就淡了。“今天老师给我们讲了‘家’字的演变。”孩子仰着头说,“老师说宝盖头就像社区的屋顶,里面有很多人疼爱我们。”
方邱湖的夏天从不会辜负每一份奔波。那些在阳光下赶路的脚步,那些在风雨里穿梭的背影,终究会被这片土地温柔接住。(王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