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鸣渐起的七月,蜀山区五里墩街道陈村路社区妇女儿童之家格外热闹。为丰富儿童暑期生活,让二十四节气这一古老智慧照进童年,社区妇联联合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宝藏小屋项目)、合肥常青藤、合肥师范学院行知学堂,正式启动“节气探秘·自然之约”暑期系列活动。20余名孩子在手工创作与科学探索中,触摸时间的脉搏,感受民俗的温度。
知节气:从“纸上”到“指尖”的生动课堂
“小暑热得透,大暑凉飕飕—哪位小朋友知道这句谚语说的是啥?”合肥师范学院的志愿者老师刚抛出问题,8岁的子辰同学就举高了手:“我奶奶说小暑特别热,大暑反而可能凉快!”课堂上,“节气飞花令”里,孩子们抢答“清明时节雨纷纷”“春分雨脚落声微”;“物候猜谜”环节,从“荷风送香气”猜小暑,到“螳螂生,鹏始鸣”辨芒种,笑声里藏着对自然规律的好奇。线上,社区儿童之家琚老师提前推送的《夏至三候》动画短片成了“预习课”,8岁的玉龄同学跟着视频画下“鹿角解、蝉始鸣”的简笔画;线下,老师带着孩子们触摸艾草,“原来小暑要晒伏姜,是古人对付暑气的智慧呀!”孩子们边听边在《节气手账》上记下发现。
做节气:黏土里的农时,菜苗间的成长
手工环节,黏土在小手中变了模样:7岁的睿晨同学给“惊蛰农田”微景观添上一只“拱土的蚯蚓”,“蚯蚓动了,说明春天真的来啦”;夏至主题课上,孩子们用彩纸糊出“消暑扇”,扇面画着“吃凉面、贴三伏贴”的场景,8岁的盛桐同学还在扇柄系上艾草穗:“妈妈说艾草能驱蚊,这是节气给我们的礼物!”
传节气:家校社共绘“文化同心圆”
“亲子协作任务卡”让节气智慧走进家庭:有的家庭一起熬制酸梅汤,孩子边搅边记“小暑喝酸梅,解暑又开胃”;有的祖孙合作编夏至童谣,“夏至日头长,蒲扇摇出凉”的童声里,藏着代际相传的温暖。
润童心:让节气成为成长的“时间刻度”
“以前孩子只知道暑假要放假,现在会指着日历说‘大暑要到了,该给菜苗多浇水’。”家长吴女士的话道出了活动的实效。社区妇联主席表示,节气是“活的文化”,后续将围绕立秋、处暑推出“晒秋市集”“稻穗画创作”等活动,让孩子们在“知节气、亲自然、传民俗”中,把古老智慧变成成长的养分。二十四节气的故事,正跟着蝉鸣悄悄住进童年里。(王品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