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明明被拖欠 263元工资的5个月里,个人维权陷入僵局——电话拒接、沟通无门,劳动者与企业间的矛盾如同紧绷的弦。而司法调解的介入,如同精准的 “解扣器”,让这起看似棘手的纠纷迎刃而解。这背后,正是司法调解在欠薪案件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司法调解是劳动者维权的 “便捷通道”。相较于劳动仲裁或诉讼,司法调解无需复杂的程序和高昂的时间成本。王明明向合肥蜀经开司法办求助时,调解员李静正在整理另一起纠纷的材料,她当即放下手中工作,拿出制式调解登记表,逐字核对王明明的工作时间、工资标准等信息。“您别急,把考勤记录和离职证明给我看看,咱们现在就联系企业。” 李静边说边拨通物业公司电话,第一次无人接听,她标记好时间,间隔十分钟后再次拨打,直到第三次才有人接起。从王明明走进司法办大门到与企业取得联系,仅用了 47 分钟。这种 “即接即调” 的效率,让劳动者感受到维权之路并非遥不可及。
司法调解是化解矛盾的 “缓冲带”。面对企业的推诿,调解员既不是简单的 “和事佬”,也不是强硬的 “裁判者”,而是以法律为标尺、以情理为纽带的 “中间人”。接通电话后,物业公司行政主管张某起初语气生硬:“这点钱至于找司法部门吗?员工自己不来办离职手续,我们怎么发?” 李静没有急于反驳,而是翻出王明明的通话记录:“张主管,您看,从 3 月到 7 月,王师傅打了13 个电话,您这边一直没接。《工资支付暂行规定》明确说了,离职当天就得结清工资,就算手续不全,也该主动联系员工补办,而不是晾着不管吧?”见张某沉默,李静继续说道:“您公司在蜀经开经营五年了,一直是规上企业,因为两百多块钱影响信用不值得。您现在核实下考勤,今天转过去,我让王师傅写个收条,双方都省心。” 这番话既点出违法后果,又给足企业台阶,张某的语气明显缓和:“我马上查考勤,属实的话下午就转。”
司法调解是社会治理的 “稳定器”。这起 263 元的欠薪案件,看似是个体纠纷,却折射出劳动关系中的常见问题。当天下午 3 点 17 分,王明明收到转账短信后,特意到司法办来表示感谢,同时提供了转账凭证。
蜀经开司法办主任的话道出关键:“每一次成功调解,都是在为社会公平正义‘积小胜为大胜’。” 数据显示,蜀经开司法办上半年调解的 37 起劳动纠纷中,90% 以上通过和解方式解决,既减轻了仲裁和司法机关的压力,又以柔性方式维护了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为构建诚信有序的用工环境注入了司法力量。
从个人维权的 “及时雨” 到社会治理的 “隐形手”,司法调解在欠薪案件中,用最小的成本、最高的效率、最暖的方式,架起了劳动者与企业间的沟通桥梁,让公平正义以更接地气的方式照进现实。(李桂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