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芜湖三山经济开发区保定街道团洲村以“调解好枫景”为创作灵感,将党建引领的“红色基调”、多元共治的“协作笔触”、民心相融的“温情色彩”融入基层治理实践,让“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从理念转化为生动现实,勾勒出一幅和谐宜居的乡村新图景。
党建引领:红色引擎驱动调解新机制。团洲村党委将调解工作视为基层治理的关键,创新构建“党建+调解”模式。村党委书记牵头成立调解工作专班,61名党员化身“红色调解员”,划分责任网格,定期走访排查。针对拆迁安置、土地补偿等历史遗留难题,实行“一案一策”包案制,通过精准施策,有效推动矛盾化解。“调解不是和稀泥,而是要找到情理法的平衡点。”党员调解员李师傅说。村里设立“党员调解室”,结合《信访工作条例》专题学习,邀请律师开展“以案释法”培训,提升调解员能力。2024年,村内组织法律培训12场,覆盖村民600余人次,重复访、无理访现象同比下降40%,基层治理更加有序。
多元共治:“三方联动”织密治理网络。面对物业纠纷、邻里矛盾等新问题,团洲村探索“村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三方议事机制。网格员收集问题后,三方每月召开联席会,形成“问题在网格发现、方案在三方商定、落实在网格闭环”的流程。2024年,通过该机制解决楼道墙体脱落、垃圾堆放等民生问题35件,居民满意度达98%,切实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以前反映问题要跑多个部门,现在‘三方议事会’直接现场办公。”业主代表王女士感慨。村里还引入“五老”调解队、平安志愿者等社会力量,组建“乡贤调解团”,用“熟人社会”的温情化解矛盾。2025年上半年,民间调解组织参与化解纠纷28起,成为基层治理的“柔性缓冲带”,让矛盾在温情中消散。
文化浸润:从“解纷”到“润心”的升级。团洲村深挖红色文化资源,将革命精神融入调解工作。定期开展“红色调解故事会”,用先辈们“团结一心渡长江”的奋斗史激励村民互谅互让。同时,通过“九九重阳普法护老”“巧手做灯笼传承民族情”等文化活动,搭建情感沟通桥梁,让调解从“面对面”变为“心连心”,从根源上减少矛盾产生。“调解的最高境界是让双方都感受到被尊重。”
枫景成色:从“矛盾村”到“文明村”的蜕变。如今,团洲村调解工作的“枫景”正转化为乡村振兴的“风景”。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突破200万元,弘帆油厂、芜湖造船厂员工驿站等产业项目蓬勃发展;获评“市级乡风文明示范村”“三山经济开发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述评比赛三等奖”等荣誉。村民们感慨:“过去怕纠纷,现在盼调解,因为调解员来了,问题就解决了,心气也顺了。”“调解好枫景,调的是矛盾,解的是心结,赢的是民心。”王元霖表示。
未来,团洲村将继续深化“党建+调解+文化”模式,让“枫桥经验”在这片长江沃土绽放时代光彩,书写更加美好的乡村治理新篇章。(江守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