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这路窄得没法说,小轿车压根开不进来,下雨天更是难走,现在老李把墙往后挪了挪,路好走多了!”石河村塥口组村民开着农用三轮车驶过村民组该路段时,特意放慢车速,朝路边拆除的院墙望了一眼。这堵由退役老兵李瑞祥主动退让宅基地后重建的围墙,不仅拓宽了80公分宽的村组道路,更在村民组里掀起一股传承“六尺巷”精神的文明新风。
今年3月,石河村启动“宜居桐城”环境整治行动,塥口组这条串联着31户人家的通组路,成了“卡脖子”难题。“路宽不足2米,仅能容电瓶车通过。”施工方现场勘察发现,道路南侧李瑞祥家的围墙正好卡在弯道处,若能将墙体后移80公分,道路就能拓宽至2.8米,彻底解决车辆通行难题。
当村干部带着施工图纸敲开李瑞祥家门时,这位老兵正在院子里擦拭墙上挂着的军功章。“我是军人,村里搞建设,哪能只顾自家三尺地”听完情况介绍,李瑞祥当即同意拆除自家坯屋的一面墙,“这墙是90年代盖房时砌的,宅基地红线往后退半米完全够,明天就拆!”
消息传开,村民们议论纷纷。有人说:“老李家的宅基地是合法审批的,凭啥要让?”也有人担心:“先例一开,会不会引发邻里宅基地纠纷?”面对质疑,李瑞祥没多辩解:“当年部队教我们‘见困难就上,见荣誉就让’,现在退半米墙,换全村人方便,这账划算!”他指着界桩对围观村民说:“桐城人谁不知道‘六尺巷’的故事,张英宰相能让三尺,咱让80公分算啥?”
李瑞祥的“一退”如同一颗石子,在村民心中激起层层涟漪。在李瑞祥的示范带动下,邻居张建设主动拨通了分工干部的电话:“我想把家门口卡在弯道的围墙拆了,给大伙儿的车让让路。”这个决定让村干部既意外又感动——那堵10米长的实心围墙,不仅是张家的“院墙”,更是20世纪90年代村里“盖房比高低”风气下的产物。
如今走进石河村塥口组,拓宽后的道路上,快递车、收割机往来顺畅;新建的议事亭里,老人们闲坐石凳,笑语家常。从“要我让”到“我要让”,一道墙的退让,丈量出人心的宽度,更让古老的“六尺巷”故事,在青砖红瓦间焕发出新时代的蓬勃生机。(吴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