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党媒云 | 乡镇融> 头条
“守鳄人”细说野外扬子鳄何以这么多
来源: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许雅婷 通讯员 胡苗苗 2025-08-04 18:16:42 责编:许雅婷 张军 张文洲

29fa14615770c3ae04eb80142f413d67

生态巡护员正在检查鳄巢情况。

“这里!”近日,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陵保护管理站工作人员黄桂霞的一句惊呼,打破了一个小岛的平静,同行的几名生态巡护员纷纷围过来,在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拨开隆起的草堆后,一窝白色的鳄卵出现在大家面前。

“一共24枚,鳄卵受精情况很好!”工作人员一边说,一边对窝巢坐标、直径等数据进行详细登记,安装好红外相机和温湿度记录仪,并拍照上传到巡护监管系统。

这是扬子鳄保护区南陵长乐片区今年发现的第21窝鳄卵。

“对于我们‘守鳄人’来说,今年大‘丰收’了。”扬子鳄保护区南陵保护管理站站长章燕说。据监测,截至7月20日,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扬子鳄产卵超3800枚,野外扬子鳄种群数量超1920条,均创历史新高。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持之以恒对保护路径的探索,为扬子鳄回归自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人鳄相争”到和谐共生

对于扬子鳄野外种群的不断壮大,连续5年与扬子鳄打交道的章燕告诉记者,长乐片区观测到的鳄卵数量逐年提升,2023年发现6窝,去年是9窝,今年已找到21窝;另一方面,野外扬子鳄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一开始仅集中在长乐、合义两处核心栖息地活动,后来活动范围逐渐扩大,保护区内的11个行政村,今年有9个村都发现有鳄鱼活动,弋江镇蒲西村更是首次发现扬子鳄安家产卵”。

扬子鳄保护区长乐片区是野外扬子鳄主要栖息地之一,人口密集,为了保护扬子鳄和栖息地,保护区禁止开垦捕捞,但是长期以来一些违规人为活动屡禁不鲜。此外,因为扬子鳄有时会破坏秧苗、咬伤鸡鸭,村民十分苦恼,“赶又赶不走,打又不能打”。

如何打破困局、实现共赢?扬子鳄保护区管理局一手抓保护,一手抓监管,推动人鳄和谐共生。

“保护工作必须要依靠群众。”章燕掰着手指算举措,今年4月,扬子鳄保护区管理局制定了《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奖举报暂行办法》,鼓励村民举报违法行为、报告扬子鳄活动情况,让村民成为“编外”巡护员。“今年咱们长乐片区有6窝鳄卵就是村民提供线索发现的!”章燕说。另外,扬子鳄保护区积极与地方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沟通协作,着力解决扬子鳄造成群众财产损失补偿难题。南陵县对经保护站核实的损失,100元以上由保险赔付,100元以下由政府兜底,让村民吃下“定心丸”。

为了织牢扬子鳄监管“一张网”,2024年以来,管理局积极推动颁布全省首个野生动物“司法保护令”,联合宣城市检察院、公安局,建立安徽首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协作机制。“今年5月,我们还会同宣城市林业局、农业农村局、公安局印发扬子鳄保护工作提示函,明确属地政府配合构建立体化保护网络,建立‘发现报告-联合会商-妥善处置’应急响应模式。进入扬子鳄繁殖期以来,多部门累计开展联合巡护及宣传行动17次,形成了强大震慑效应。”扬子鳄保护区管理局自然保护科科长庞帆说。

“明显感觉村民的保护意识在增强。”章燕说,去年,一对鳄鱼“夫妻”定居在合义村一家农户的鱼塘里,农户也没把它们当“外人”,照常抛洒鱼苗,给它们补充食物,今年还产了一窝鳄卵。“老百姓把扬子鳄当‘自家人’了,生了蛋心里还特高兴。”她感慨地说。

cbb2e7a2457db0e6431b23775529b2f5

扬子鳄保护基因组学取得重要研究成果。

攻克人工繁育技术难关

2025年4月,扬子鳄优质种群繁育技术研究成果相关论文在国际期刊《Science Advances》发表,标志着扬子鳄保护区管理局与高校合作,围绕扬子鳄生态学、遗传学等方面开展科研攻关取得了重大突破。

这是一场持续40余年的科研长跑。扬子鳄保护区的前身是扬子鳄养殖场,从1979年开始,就一路攻坚克难,用10年时间先后攻克了野生鳄驯养关、鳄卵人工孵化关、幼鳄饲养和越冬关、野生鳄在人工饲养下繁殖关以及子代人工鳄繁殖关五大饲养繁育技术难关,破解扬子鳄的“生命密码”。

扬子鳄优质种群繁育技术研究项目带头人安徽师范大学教授吴孝兵,自1989年开始与扬子鳄保护区合作开展研究,至今已有36年。“我们系统性地建立了扬子鳄人工规模化繁育、栖息地修复、野外放归技术体系,形成了相关的技术标准和专利,为扬子鳄保护区管理局相关工作做好技术保障。”吴孝兵说。

科研人员为扬子鳄做B超。

据悉,扬子鳄优质种群繁育技术研究项目团队创新性地运用群体基因组学技术手段,系统解析了扬子鳄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组成及其动态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经过40余年科学有序的人工繁育和种质资源保护工作,扬子鳄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得到显著提升。这一重要发现不仅验证了人工干预对濒危物种保护的积极效应,更从分子遗传学层面证实了加强扬子鳄种质资源保护及完善谱系建设的科学性和必要性。“该研究成果为制定更加精准的扬子鳄保护策略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吴孝兵说。

谈起未来研究方向,吴孝兵表示,将进一步围绕放归鳄在野外的生态适应问题、扬子鳄野外种群的增长与栖息地容纳量及质量关系问题、建立扬子鳄保护区特定条件下的生态补偿机制等方面开展研究攻关,让放归鳄“安居乐业”。

在扬子鳄保护的道路上,科技创新始终是强劲引擎。近年来,扬子鳄保护区管理局加强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等高校科研合作,在规模化人工繁育精细化管控技术集成、栖息地生态修复和疾病防治方面持续发力,结出沉甸甸的科研硕果,有关科研项目两次获梁希林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此外,先后编制《扬子鳄种质资源保护中长期规划》《扬子鳄人工繁育中长期规划》《扬子鳄栖息地保护与修复规划》等3项规划和《扬子鳄谱系建设实施方案》,并通过专家论证,扬子鳄保护工作有了清晰的“路线图”和“施工图”。

一代代科研人员的坚守,推动扬子鳄人工繁育设施不断改进、繁育规模日益壮大、繁育技术标准化体系日臻完备。扬子鳄的种群数量也迅速增加。

66b20b4c93a31852b90457b887cc31b7

实施扬子鳄人工繁育饲养设施升级改造工程。

生态保护促进林下经济

今年夏天,广德市南塘社区农户周善军正忙着为秋季赤松茸养殖做准备,自从去年试种尝到了甜头,他瞄准了这一增收渠道带领村民林下“掘金”。

“一年采两季,亩产3万元!”周善军乐呵呵地说,“多亏了扬子鳄保护区给的好点子。”

去年,扬子鳄保护区管理局争取项目资金100万元,在广德市、郎溪县试点建设“扬子鳄保护与生态农业结合模式标准化示范区”,通过探索生态保护反哺社区,实现可持续发展。

扬子鳄保护区管理局在广德市朱村片区投入60万元,利用实验区的100亩地块,与当地农户签订林下种植合作协议,开展林下菌菇、中草药、果树等经济作物合作试点种植。

周善军去年种了6亩赤松茸,喜获丰收。“9月开始种植,10月到11月底收成,高峰期每天能出1000斤菇子,一共收获近万斤。”他说,赤松茸很受市场欢迎,线上线下订单火爆,按照15元每斤算,销售额达五六万元,“如果物流保鲜问题解决了,利润更可观”。

赤松茸养殖基地里的基料和菌种都由扬子鳄保护区管理局免费提供。“我们还邀请技术员进村开展培训,并帮助农户平整土地,建设喷灌、水电基础设施。”扬子鳄保护区广德保护管理站站长李雷说。

这一举措不仅带动当地百姓增收,还解决了乡村治理难题。广德市南塘社区地处丘陵地带,百姓靠山吃山,但为了保护当地生态环境,树不能砍、地不能动,收入较少,百姓很不理解。说起这些情况,南塘社区驻村第一书记曾凡家也是眉头紧皱。

曾凡家说,如今林下经济开辟农业新战场、致富新渠道,“既不破坏生态环境,村民钱袋子也鼓起来了,上访的群众少多了”。

今年,扬子鳄保护区管理局又在广德市朱村片区试验种植15亩太秋甜柿,不仅免费提供树苗,还组织种植户前往种植基地实地观摩学习,估计两三年挂果,持续开拓富民新路。

广德种植农户参观太秋甜柿种植基地。

保护区、科研高校、地方政府以及村民的通力合作,构筑起了扬子鳄守护堡垒。近年来,保护区累计恢复重建扬子鳄野外适宜栖息地近6000亩,规模化野外放归人工繁育扬子鳄1964条。如今,放归鳄已逐步适应野外环境,野外种群产卵上升趋势明显,野外幼鳄比例也显著增加,2025年野外调查实见幼鳄较上一年增加68.75%,种群结构趋于合理。

“扬子鳄保护区将聚焦现有野外种群保护和栖息地生态修复工作,不断夯实野外种群复壮的基础。”扬子鳄保护区管理局局长章崇志说,保护区将继续健全监管体系,持续开展规模化野外放归,加强扬子鳄种质资源保护与关键技术攻关,推动扬子鳄保护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跨越。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