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这颗螺旋壳的主人是寄居蟹!”8月18日下午,合肥市蜀山区西园街道社工站的活动室里,7岁的小涛捧着贝壳标本,凑在放大镜前惊叹。当天,社工站开展“贝壳的奇妙旅程”主题活动,十多名孩子在贝壳科普与标本相框手作中,探索海洋生物的奥秘,让来自大海的贝壳,在指尖开启一段充满知识与创意的新旅程。
活动从“贝壳博物馆”展示开始。社工提前收集了20余种贝壳:有带着放射状纹路的扇贝、像小喇叭的海螺、薄如蝉翼的瓷螺,每种贝壳旁都贴着“身份卡”,标注名称、生活海域和习性。“大家摸一摸,扇贝的壳边为什么有小锯齿?”科普志愿者张老师举起扇贝提问,孩子们争相伸手触摸,“是为了保护自己不被天敌吃掉!”10岁的乐乐抢先回答,引来阵阵掌声。张老师还播放了贝壳形成的动画短片:“贝壳是软体动物的‘房子’,会随着身体长大慢慢变大,就像我们换衣服一样。”
手作环节,孩子们的创意被彻底点燃。桌上的材料丰富多样:洗净晾干的贝壳、原木色相框、彩色卡纸、胶水和小贴纸。社工示范标本固定方法:“先在相框里铺一层蓝色卡纸当‘大海’,再把贝壳按自己喜欢的形状摆放,最后用胶水轻轻粘牢。”6岁的朵朵把小海螺摆在角落当“灯塔”,用白色贴纸做“海浪”;小涛则按贝壳的生活海域分类摆放,还在卡纸写下“太平洋”“大西洋”的字样,认真的模样像个小研究员。
两小时后,一个个贝壳标本相框新鲜出炉:有的缀着海星贴纸像“海底花园”,有的用彩笔绘上小鱼当“贝壳邻居”,还有的在相框边缘系上蓝丝带,晃动时像海浪轻响。孩子们举着作品互相展示,小涛兴奋地说:“我要把相框挂在书桌前,每天都能想起今天学到的贝壳知识!”
当夕阳照在满是贝壳相框的展示架上,那些带着海味的贝壳,不仅成了手作的艺术品,更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一颗热爱自然、探索科学的种子——原来每一个小小的自然之物,都藏着一段奇妙的旅程,等着用好奇与双手去发现。(刘帆 孙雨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