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晚,随着最后一场羽毛球赛的收拍,合肥经开区临湖中心为期一个月的“全民健身月”正式收官。本次比赛自8月10日拳击赛率先挥拳、8月中旬乒乓球赛无缝接力、月末羽毛球赛精彩压轴,三场活动一气呵成,千余名居民、企业职工同场竞技,万人涌入线上线下观赛——这是临湖中心连续第三年把“全民健身日”做成“全民运动月”,也是一张写满数据的活力答卷:社区常住人口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比例由2022年的36%升至目前的53%,辖区企业职工的健身打卡率也同比翻番。
一条主线:把赛事办成“家庭+企业”双向奔赴
翻看报名表,一个细节格外醒目——七成以上选手以家庭为单位。父子同练拳击、母女搭档乒羽,祖孙三代坐在一条长凳上轮流上场,成为临湖中心赛事的固定风景。此外,辖区的企业职工也由以往观赛的“啦啦队”变成了“主力队”。来自中科美菱、大众安徽等企业职工也首次报名参与,虽仅占两成,却成了跨群体互动的亮点。而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比赛间隙的“邻里茶歇区”也成了打破陌生社交的“破冰场”。企业职工和社区居民第一次不用“点头微笑”而是“拍肩约球”——居民群众与企业职工赛场互加联系方式约羽毛球训练,同为宝妈的企业职工小周和小区居民宝妈李女士赛后要带着孩子一起去社区拳击俱乐部体验亲子课,许多原本不相识的家庭,如今成了周末遛娃的固定搭子……这些自发的交流与互动,拉近了双方的距离,也持续提升了辖区居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一套机制:解决“去哪儿健身”窘境,开启科学健身模式
临湖中心辖区20.7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56万人次,“寸土寸金”曾是制约健身场地扩容的最大难题。近年来,临湖中心在合肥市以及经开区全民健身相关部门的指导下,积极转换思路,把“边角料”变成“金角银边”。将乒乓球台、科学健身服务站、各类健身场地塞进小区架空层、商街广场,目前,中心已基本构建“15分钟健身圈”——辖区内小区群众出门步行不超过15分钟,便能到达一处免费或低收费的健身点位。
场地有了,谁来教?临湖中心自2024年以来,便积极探索由“和健身”标准化健身俱乐部项目这根线来串起中心科学健身的所有资源。据悉,该项目依托安徽省江淮慈善基金会、合肥市体育局,将辖区社会体育指导员、专业健身教练等资源力量进行整合,成立乒乓球队、羽毛球队、拳击社等多支群众志愿服务队伍,固定场地、固定时段常态开展体质监测、“科学健身公益日”免费指导。今年以来已累计服务居民、企业职工近10万人次,居民对健身场地的使用率也同比增长近四成,真正把“赛事热”沉淀为“日常练”。
一个目标:让全民健身成为社区治理的“润滑剂”
连续三年,“悦动杯”“奥运冠军进社区”“和健身”等多个临湖特色IP系列项目及活动年年升级,项目和活动已由原本的基础赛事,扩展至科学健身、志愿健身指导、体适能训练等服务,人群也从社区居民群众延伸到企业职工、高校师生,形成了“政府引导、校企助力、全民受益”的长效闭环。临湖中心党群服务中心负责人表示,“我们的目标从来不是办几场热闹的比赛,而是让运动成为邻里交往的新语言、社区治理的新抓手。”眼下,中心还正筹备计划将每月的8号和18号固定为“社区运动日”,全面免费开放中心健身器材,吸引更多人走进临湖中心全民健身中心。
未来,临湖中心还将继续扩容居民群众的“15分钟健身圈”、丰富“科学健身”课程,让运动成为居民生活的“刚需”,让“快乐运动·健康临湖”真正从一句口号变成每个人的生活日常。(唐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