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山槎水:耕读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来源: 2025-09-06 16:24:38 责编: 余红霞

在潜山市天柱山北麓有一个远近闻名的“博士村”,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仅3000余人的槎水镇逆水村就走出了30位博士、72位硕士。如今这里不仅延续着“耕读传家”的乡情民风,更是赋予其新的使命,与旅游、体育、商业紧密编织,全镇走出一条多业态融合的乡村振兴之路。

农为根基:蚕桑产业“破茧成蝶” 串起三产融合链

“以前养蚕看天吃饭,一年顶多3批;现在工厂化养殖,全年能养24批,还不愁销路!”槎水镇中畈村蚕农杨培国指着标准化养蚕车间里的多层养殖架,脸上满是笑意。作为全国“一村一品”(蚕桑)示范村,中畈村的蚕桑产业早已不是“家家养蚕、小打小闹”的传统模式——1500平方米全龄饲料养蚕工厂里,恒温恒湿的智能环境让蚕宝宝“茁壮成长”;800平方米桑叶粉加工厂给桑叶赋予新的经济价值,使其成为养蚕饲料重要原料;温控大棚里培育的桑黄菌、桑枝木耳,成了游客争相购买的“山珍”。

e762aaceebc6a7aeb38596c1f21afcbd

槎水镇以“科技赋能+模式创新”激活农业根基,构建起“饲料养殖—鲜茧加工—衍生开发—研学体验”的完整产业链。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与江苏鑫缘集团、安徽农科院蚕研所深度合作,每年向150余户蚕农提供2000余张优质蚕苗,带动户均年增收超6000元。2024年,全镇蚕桑产业总产值约1500万元,中畈村集体增收40万元,全村167 户500余人从事蚕桑产业,每户年均增收2万余元。桑园采摘、缫丝体验、桑叶茶品鉴等农旅项目将陆续推出,届时,游客在亲手采摘桑芽、观摩养蚕流程后,还能带走桑叶茶、桑葚干等特色产品,实现“农业提质、旅游增收、商业增效”的三重效益。

文为灵魂:耕读乡贤双驱动 点亮文化振兴灯

“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槎水镇逆水村村民家中的励志条幅,道出了这座“博士村”的文化密码。3300余人的小村庄,走出了30位博士、72位硕士,“不比吃穿比读书”的耕读传统代代相传。在逆水小学旧址改建的“博士馆”里,刻字的木桌、老式的铜铃诉说着学子们的奋进故事;即将推出的“做一天博士村小学生”的研学活动,旨在让游客沉浸式感受“耕以强体、读以润心”的文化氛围。

f6882e779e4e75ec32517849bdc4b48b

乡贤文化则为槎水的文化振兴注入“活水”。储家湾文化园内,清代“光永堂”古民居保存完好,乡贤故居里的“博士返乡”“能人治村”故事,成为乡村治理的生动教材;一批槎水籍企业家坚持捐资助学,反哺家乡,先后筹资修建学校、设立教育基金,让“孝悌和睦”的家风与“反哺桑梓”的乡贤精神相互滋养。

282be259dd52144c5256ed9c9350b76f

旅为生机:避暑养生娱身心 文化滋养慢生活

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更让“乡愁”变现。引导“闲置民房”变“乡愁客栈”,建成运营方冲村浪山湾子里大众型清凉民宿群,吸引省内外多地游客流连忘返,“高山避暑”成为槎水镇旅游名片。古南岳慢庄以废弃民居为基,融入现代设施,打造出集国学研修、中医养生、茶园体验于一体的文旅综合体。在这里,游客可参与中式养生、太极游学,亦可走进500亩生态茶园,亲手采摘“农残零检出”的春茶,感受“慢生活”背后的文化底蕴。与南北咖啡有限公司合作打造的槎水轻奢“鹿”营地,将本地特色梅花鹿养殖与年轻人喜爱的咖啡文化结合,当呦呦的鹿鸣在山谷中回荡,手捧一杯醇香的咖啡,白日的烦恼也随之烟消云散。

体为活力:足球少年燃激情 体育赋能精气神

清晨的槎水中心小学塑胶球场上,足球小将们带球、抢断、射门,汗水浸湿球衣却眼神坚定。这所偏远山区小学的足球队,连续多年斩获潜山市联赛冠军,获得安庆市级冠军2次,让“大山里的足球梦”被更多人看见。“足球让孩子更自信了!”校长程汪送介绍,学校针对留守儿童组建足球队,通过早晚训练、校园联赛,不仅增强了孩子们的体质,更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如今,槎水中心小学成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足球文化节、小小裁判员培训等活动,让体育活力渗透到乡村的每个角落。

不止校园体育,槎水镇还以群众体育聚人气。全镇1个文明实践所和12个文明实践站均配备有面向群众开放的健身活动室,2022和2023年,槎水镇连续两年斩获潜山市乡镇篮球锦标赛冠军。“广场舞活动也是经常举办,不仅丰富了居民生活,还能吸引周边乡亲来赶热闹,带动周边超市、饭馆的生意!”镇宣传工作负责同志笑着说。如今,体育赛事正成为槎水聚拢人气的“磁石”,让乡村既富“口袋”,更富“精神”。

商为纽带:多元业态搭平台 畅通城乡增收路

“这是我们的天柱红茶,冲泡后清香回甘,齿颊留香”在古南岳慢庄园,工作人员正对着手机镜头直播带货。依托蚕桑、天麻、手工挂面、有机蔬菜等特色农产品,槎水镇搭建 “线上电商 + 线下体验” 销售平台,通过电商宣传,让大山里的万全手工挂面、木岗手工粉丝等 “非遗美食” 成了网红产品。

a8946b95b2874f8ac25618560705494c

线下,“农旅+商业”的业态组合让游客“来了不想走、走了带得走”。在中畈村蚕桑产业园,游客可体验缫丝、制作蚕丝扇;到万全村,跟着老匠人学做手工挂面,再品尝一碗热气腾腾的肉蒸面;去金波村,采挖天麻、人参后,在农家乐里享用“天麻炖土鸡”的养生宴。自从无岳高速槎水段高速开通后,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到槎水体验山野乐趣,带动周边文旅产业发展,真正实现“农产变商品、田园变景区、村民变老板”。

078bd2bd44a1c626c720cac9a431bc8a

从蚕桑产业的“单打独斗”到多业态的“协同共舞”,槎水镇的实践证明:乡村振兴不是“单点突破”,而是“系统作战”。如今的槎水,农业筑牢发展根基,文化激活内生动力,旅游拓宽增收渠道,体育提振精神风貌,商业打通城乡循环——五股力量拧成“一股绳”,在大别山深处绘就了一幅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新画卷。(张紫嫣  乔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