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作风建设和群众满意度是衡量基层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尺。肥东县包公镇纪委立足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的职能定位,持续推动监督下沉、落地见效,重点关注并助力阚集社区“阚氏说事”品牌升级工作,以有力监督保障党的惠民政策落到实处、社区服务效能持续提升。
阚集社区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创新推行“风铃传信+主动巡访”双轨模式,实现了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问需”的深刻转变,这正是我镇推动基层作风转变、构建服务型社区的生动实践。镇纪委全程关注、嵌入式监督这一过程的规范运行与实效发挥。
监督推动服务机制优化,确保“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落到实处。 镇纪委督促社区党组织压实主体责任,科学组建3支“阚氏说事+风铃传信”专项服务队,吸纳12名政治素质高、责任心强的老党员、退休干部和热心村民担任队员,并按自然村合理划分服务片区,实现“3人包片、每日覆盖”的精细化管理。纪委通过查阅《民情记录本》、抽查“服务台账”动态更新情况、走访核实等形式,确保独居老人、慢性病患者、特殊困难家庭等群体的需求被真实、准确、及时地收集和归档,严防形式主义、走过场,让“移动探头”作用真正发挥。
监督推动标识制度创新,筑牢重点群体“安全防线”。 针对独居、孤寡、重残老人等重点群体推行的“门前挂风铃”标识制度,是社区治理与温情服务相结合的有益探索。镇纪委重点关注这一创新举措的执行情况和实际效果,督促服务队通过“敲门行动”落实每日巡访,对异常情况(如未锁门、未开门)建立快速响应和处理机制。纪委通过不定期回访重点对象、检查巡访记录、了解问题处置流程等方式,推动社区做到“问题早发现、需求早响应、困难早帮扶”,切实保障最脆弱群体的生命健康安全,让“贴心管家”的称号名副其实。今年以来,在纪委的监督保障下,该机制已有效助力社区为5户突发困难家庭协调临时救助,帮助8名独居老人完成慢性病体检。
监督推动矛盾纠纷化解,夯实基层和谐稳定根基。 “阚氏说事”品牌本就源于说事调解,升级后更强调“服务+治理”的融合。镇纪委注重监督社区将矛盾纠纷化解在早、在小、在基层的能力建设。通过列席相关会议、查阅纠纷调解档案、访问当事人等方式,关注23起邻里纠纷化解的实际成效与群众反馈,督促社区干部和服务队员公平、公正、依法调解,提升基层治理的法治化、专业化水平,促进社区和谐友爱氛围的形成。
严明工作纪律,守护群众“暖心工程”。 镇纪委在推动工作的同时,坚决防范服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微腐败、优亲厚友、敷衍塞责等作风问题,畅通群众监督举报渠道,对涉及民生保障资金、物资分配等环节进行重点监督,确保社区服务队伍的清廉底色,让“社区如亲人”的温暖真正惠及每一位需要帮助的居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下一步,包公镇纪委将继续强化政治监督,做深做实日常监督,持续跟进“阚氏说事”品牌的深化运行,推动基层治理不断创新、服务持续优化、作风更加扎实,以高质量监督为包公镇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何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