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泗县大路口镇党委始终将夯实执政根基、提升治理效能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推行“真心解忧、用心解题、公心解气、暖心解困”的“四心四解”工作法,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让服务温度直达民心末梢,努力探索一条可复制、可持续的善治之路。
织密网格察民情,以“真心解忧”筑牢治理根基
科学划分网格,听民声于毫末。统筹将全镇科学划分为82个网格。网格员风雨无阻,常态化开展“晨访夜谈”,在宅前屋后倾听家长里短,于垄亩之间记录急难愁盼。建立动态更新的“网格民情数据库”,对收集的民生诉求实行清单管理、闭环处置,确保小事不出格、矛盾不过夜。如网格员王克平在走访中了解到村民普遍反映河平村的水利设施落后,容易引发旱涝灾害。王克平及时将村民反映的问题上报镇党委。经镇党委研究,决定在河平村开展翻水站节制闸项目,旨在提升区域排灌能力,优化水资源配置,服务农田高效节水与防灾减灾。该项目在60天工期内高效竣工,建成480万元的节水灌溉枢纽,惠及3500亩良田。
多元力量下沉,聚合力于网格。吸纳党员骨干、退役军人等群体,与驻村工作队、志愿者队伍形成治理合力,构建“1名网格长+1名网格员+多支服务队”的联动体系。通过“网格吹哨、部门报到”机制,推动民政、农技、司法等职能部门资源向网格倾斜,实现政策宣传、矛盾调解、便民服务等事项“一网通办”。今年以来,全镇网格员累计走访群众1.3万余次,收集诉求建议163余条,解决率达98%,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
服务不打烊,提供全天候服务。依托镇村两级综治中心,实行网格员轮值制度,设立“党员先锋示范岗”,党员干部带头落实7×24小时服务承诺,共接待群众来访478人次,通过“电话访+实地查”模式,实现诉求响应平均时效缩短至30分钟。如河平村在公示栏、微信群公布网格员负责片区和联系方式,让群众有处说事、时刻有人听事、及时帮助解事。
聚焦重点破难题,以“用心解题”疏通治理堵点
坚持把化解历史遗留的疑难问题,作为维护基层稳定的关键。针对信访化解难题,建立挂牌销号机制,组建由镇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牵头,分管领导、包村干部、村书记及相关镇直单位负责人等为专班成员的“信访专班”,累计化解征地补偿、安置房分配等历史遗留问题6件。
多元共治赋能。建立由镇村干部、党员代表、法律顾问等组成的调解矩阵,推选各村同姓大家庭中明事理、德高望重的长辈共同参与,构建多要素、全方位的信访化解体系,成功联合调解群体性纠纷8起。如大张村污水管网建设工程占地补偿,通过联合调解3日内达成协议。
专班攻坚提效。镇党委高度重视、精心组建5个信访专班。每个专班都由镇里的主要领导同志亲自挂帅牵头负责,同时吸纳了分管领导、包村干部、村书记以及镇直单位负责人作为核心成员,共同参与到这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中来。同时建立了挂牌销号机制,实行清单化管理,成功化解了征地补偿纠纷、安置房分配争议等6件疑难复杂问题。
长效管控提质。建立历史遗留问题“一案一档”制度,动态完善档案库,定期进行回访,实现问题溯源、进展跟踪、结果评价全流程闭环。通过专班攻坚、多元联动,推动积案清仓见底、矛盾动态清零。
阳光调解化心结,以“公心解气”凝聚治理共识
在基层社会的治理过程中,公正无疑是最为关键的生命线,是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的核心要素。大路口镇为了更好地处理群众之间的矛盾,积极探索并创新性地打造了“情理法融合”的调解模式。这一模式独具特色,它组建了一个由专业法律顾问、德高望重的乡贤长辈以及具有模范带头作用的党员代表共同构成的“三师调解团”,并且大力推行严谨有效的“三查三核”工作法,以确保每一个调解环节都能做到细致入微、公平公正。
就在今年的6月份,河平村发生了一起因农田打药而误伤作物所引发的激烈争执事件,当事人分别是村民王帅和邓衍周。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矛盾一度十分尖锐。得知这一情况后,调解组的成员们毫不犹豫地顶着炎炎烈日迅速赶赴纠纷现场。他们首先启用先进的无人机设备,对争议土地进行精准测绘,以明确土地边界这一关键事实依据。同时,他们还仔细对照当地的村规民约,以此为基础来厘清双方在这起事件中各自应承担的责任。在整个调解过程中,调解组成员充分运用亲切的乡音和深厚的乡情,耐心地与双方沟通交流,逐渐融化了他们之间对立的情绪,使得双方能够心平气和地坐下来协商解决问题。经过一番努力,最终调解结果得以顺利达成,并且在村务公开栏进行了公示,以接受全体村民的监督。
事后,调解组还通过电话回访的方式了解双方当事人对调解结果的满意度,令人欣慰的是,满意度竟然达到了100%。这充分证明了此次调解工作的成功之处。而从整体数据来看,今年以来,大路口镇在邻里纠纷、土地纠纷等各种矛盾纠纷的调解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共计调解了114起矛盾纠纷事件,其中有106起得到了成功调解,调解成功率高达93%。
精准滴灌暖民心,以“暖心解困”提升治理温度
大路口镇党委始终牢记“民生无小事”,建立困难群体动态监测库,对留守老人、重疾家庭等实行“红黄蓝”三色管理。在传统节日开展“敲门送暖”行动,为独居老人安装智能烟感报警器86套,为困境儿童落实助学结对42对。更注重以发展惠民生,将矛盾化解释放的治理红利转化为发展动能。投入842万元升级山芋产业园基础设施,引进2家山芋深加工企业入驻,带动2000余农户,户均增收8000元;创新实施以工代赈项目,让57名困难群众在家门口参与翻水站建设,既增收入又强认同。大张村村民老李指着新修的灌溉渠感慨:“过去为争水打破头,现在闸站修到家门口,旱涝保收还领工资,党委把实事办到了心坎上!”
真心是钥匙,俯身倾听方能打开心门;用心是基石,攻坚克难才能取信于民;公心是准绳,阳光操作方显正义力量;暖心是归宿,枝叶关情终获鱼水情深。大路口镇党委将永葆“赶考”初心,持续擦亮“四心四解”金名片,为打造县域治理现代化标杆贡献更大力量。(通讯员 万亮 周楠)(安徽日报记者何雪峰推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