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再靠近点,哎,笑一笑!”在合肥高新区兴园小区车叔叔家里,摄影师何姐轻声引导着。随着快门“咔嗒”一声轻响,一张时隔二十年的夫妻合影,就这么定格在了镜头里。这是何姐团队上门服务的第9户高龄老人家庭——镜头留住的是影像,装下的是老人盼了许久的纪念,更藏着社区对长者心愿的贴心回应。
锚定需求:解“拍照难”,圆长者心愿
高龄老人对纪念照的需求,常被现实困境拦住去路。82岁的车叔叔说:“年轻时忙着谋生,中年又为家里操心,几十年都没正经拍过合影。”心里惦记着拍照,可一听说要几百块钱,就默默打消了念头;香御公馆的郑叔叔翻着页脚发卷的旧相册,也忍不住叹气:“现在腿脚不便,下一趟楼太费劲了,想给自己和家里人拍张合照都不能出门。”这样的难处,在辖区里不少高龄、困境老人身上都能看到。
而“时光印记·长者风采”社区公益摄影项目的落地,正好接住了老人们的这份期待。作为兴园中心第六届微创投孵化的项目,社区摄影爱好者何姐从老人们的实际难处出发,推出了全流程免费上门服务:不用老人来回奔波,在他们熟悉的客厅里、阳台边,或是窗边有阳光的地方,搭起“临时影棚”,拍出来的都是满是生活味儿的样子;照片拍好后,何姐还会精心冲洗、装裱好,再亲手送到老人手上。当车叔叔捧着相框反复摩挲,感慨道“这份礼物太好了”时,这个项目早已用实在的服务,帮老人卸下了经济负担,让“拍张好照片”的心愿,真真切切落了地。
服务为桥:暖“孤独心”,连长者情
帮老人解决“拍照难”,只是个开始。这个项目更是借着服务,走进老人的心里,驱散他们的孤独。在何姐看来,拍照从不是简单的“按下快门”,而是“听老人讲一辈子的故事”——每次上门,她都会先放下相机,陪老人唠唠家常、翻翻旧相册:听当过兵的老人讲驻守边疆的日子,听母亲讲独自把孩子拉扯大的艰辛,也听老夫妻讲相伴六十年的温情小事。
那些曾经没人听的心里话,在这一刻有了人在意;那些因为少出门、少交流生出的孤独,也在一次次贴心的聊天里慢慢散了。车叔叔夫妇在镜头前紧紧挨着,眼里闪着的泪光,正是“被理解、被牵挂”的感动。这个“拍照+倾听”的服务,不仅定格了老人的美好瞬间,更用陪伴给他们的晚年添了份温暖。
共治为核:聚“小力量”,活社区治理
“时光印记”的价值,远不止帮老人拍几张照片,更成了激活社区共治的“小切口”。从2019年起,兴园中心利用微创投这个抓手,摸索出“小资金撬动大治理、小项目带动大参与”的基层治理方法。今年聚焦基层治理提升、困难群体帮扶与志愿服务赋能,已经孵化了18个公益项目——从居民自己提出想法,到社区帮忙推进落地,再到专业组织来指导,一步步形成了“居民有需求、社区有响应、项目能落地”的闭环。
就像兴园中心相关负责人说的:“微创投不只是给点钱支持,更注重的是点燃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何姐的行动被看见、被支持,不仅让更多老人享受到了服务,还带动了不少居民主动加入社区服务,让社区自身的活力慢慢“醒”了过来。
一张照片,像一点微光;无数微光聚在一起,就成了照亮社区的火炬。“时光印记”从回应老人们“想拍照”的小需求,到关心他们“怕孤独”的精神需求,再到成为社区共治的“小样本”,一步步写满了基层治理的温情与实在。
未来,兴园中心将继续携手项目团队,持续优化服务,让更多长者通过镜头被看见、被珍惜、被温暖,让这份关爱不止步于个体关怀,更推动整个社区敬老爱老风气的形成,为老龄化背景下的基层治理带来更多暖心实践。(芮云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