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党媒云 | 乡镇融> 要闻
广德:“青年回乡创业”渐成潮流
来源: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吕珂 通讯员 程力 2025-09-15 18:22:43 责编:张文洲 张军 顾亦飞

最近,一家名为“稻子换苹果”的广德乡村窑烤面包店在小红书、抖音等平台突然火了起来,不仅周边游客纷纷前往打卡,甚至还吸引到一位来自四川的咖啡师加盟。

“小店8月11日才开始试营业,暑假期间周末单日销售额超过8000元,平时也有2000多元。新时代的乡村,需要更多的年轻人融入。”返乡创业的“90后”主理人邓世涛胸怀振兴乡村的梦想。

微信图片_20250910153007_78_8.jpg

在广德,越来越多像邓世涛一样的青年选择从大都市向乡村“下沉”,呼应时代的召唤、听从内心的声音,在家乡开启别具一格的创业旅程。

被土地召唤的“续梦人”

9月3日下午1时许,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工作日午后,记者走进深藏于广德市卢村镇丁冲村马田里锁山桥旁的乡村窑烤面包店,黑瓦白墙掩映下,大门一侧用木头手工制作的招牌“稻子换苹果”显得格外接地气,而旁边用泥巴堆砌而成的“窑炉”则更为“土气”。

进门一看,别有洞天——七八个穿着时髦的都市男女一边品尝着各式咖啡,一边咀嚼着这里独有的窑烤面包,时不时轻声细语地聊着天。

“面包好吃、咖啡好喝,开车只要十多分钟,我每周都会来一次,去去班味。”在广德市区上班的鲁女士又一次带着闺蜜前来打卡。在她看来,这里远离城市的喧嚣,是难得的午后休憩好去处。

面包店主理人邓世涛33年前出生于这里,二十多年前从乡村出走,先后在杭州、广德城区工作,于一个月前正式“逃离都市”,租下这个小农屋十年的“使用权”,投入20来万装修、买设备,开启了他的“乡村创业计划”。

“我们不是逃离城市的‘逆行者’,而是被土地召唤的‘续梦人’。”这是邓世涛的创业宣言。这个“混”入村民组、开业不到一个月的新潮面包店,并非心血来潮。

“在浙江桐乡有过‘一个面包坊带火一个村’的例子,我们广德自然环境并不逊色,现在又在举全力打造长三角康养中心,对于乡村来说是很大的机遇。接下来我们会开发数字游民、自然学堂相关项目,将人引进来的同时,也将农产品推出去。”说这些话的时候,邓世涛眼中闪着光。

邓世涛的爱人徐坚雅是隔壁九龙村的村干部,该村村“两委”已经有4位返乡大学生,“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乡村的潜能也越来越大”。

为乡村振兴增添“新潮”

广德地处苏浙皖三省八县(市)交界处,被誉为“长三角之心”。卢村镇石峻村距离“两山论”的发源地——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不过40公里。

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小山村,如今变得热闹起来。这一切,与一家叫“清风河畔”的“村咖”有关。

刘小琦,此前在安吉从事酒店管理多年,她敏锐察觉到旅游消费升级趋势,而家乡石峻村未被开发的生态资源与文化底蕴,恰与这份市场需求形成战略契合点。怀揣“以都市经验反哺乡村”的愿景,她回到家乡投资三十余万元,打造出一个理想中的乡村特色咖啡店。

这个高山咖啡厅依山傍水,顺势布局水上休闲区域、观光平台等,一年四季设定不同的活动,“周末每天得做几百杯,日营收最高超过5000元”。

在卢村镇西南边的柏垫镇前程村月克冲,“90后”装修设计师张萍与丈夫为照顾年迈的爷爷,捕捉到家乡依托“小三线”工业遗产焕发的文旅活力,毅然返乡将自家老房改造为“溪木里”小院。

凭借多年装修设计经验,小院融合溯溪、自助烧烤、餐饮小食与拍照打卡等多元业态,既让游客沉浸式体验传统村落的“慢时光”与乡土情怀,又实现了陪伴家人与助力乡村振兴的双重价值,为月克冲这一军工旧址注入青春创业动能。

易群曾在邻县从事景观石与工程事业多年,怀揣着对家乡的热爱与对乡村振兴的憧憬,回到柏垫镇梨山村,跨界投身茭白产业。

凭借不服输的韧劲以及当地政府、村民的支持,潜心钻研种植技术,最终将基地打造成600余亩的规模,年产值超800万元,不仅帮助村民实现土地流转和家门口务工的“双份收入”,还带动村集体经济逐年增收。

在广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乡创业,以青春之名,赴乡土之约……

潮流之下的“政策动能”

放眼安徽,与广德自然禀赋相近的县域不在少数,缘何广德率先破局,成为回归乡土的“试验田”?

这背后,与政策的前置不无关系——在实施“创业广德”专项行动,出台覆盖重点领域、群体、行业的创业扶持政策,构建全周期支持体系之后,该市旋即研发出“德雁码”,以广德市每年约3000人的高中毕业生信息为基础,高中毕业即激活“德雁码”,青年活动招募、就业创业指导、优质企业信息、人才政策解读等一揽子政策,在手机上一目了然。

“此举目的就是加深广德籍人才对本土企业的认知和情感,吸引学生毕业后返乡就业创业。目前该系统已搭建完毕,在安排首批次毕业生人员信息导入。”广德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称。

官方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广德新增外来务工6600人、返乡就业创业2969人,合计9569人。走在广德市区大街小巷,“回广德 别漂了”的标语,时不时映入眼帘。

广德的探索,可以为其他县域提供“样本”。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曾昕认为,比起外来开发者,返乡青年既了解乡村的历史文化资源,也了解城市人群对乡村的想象方式。他们擅长发掘田园美学与创业的结合点,对乡土文化进行创意阐释。

在他看来,可通过政策精准触达、资源集约赋能、乡土关系重构三层策略,帮助青年跨越返乡创业的“认知鸿沟”“资源壁垒”的同时,促使其深度融入乡村治理网络,实现“政策能用上、资源有靠山、扎根有底气”的可持续发展,扩展青年回乡创业的可为空间。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