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种养循环是通过粪肥就地就近还田实现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农业生产模式。该模式以培育粪肥还田服务组织为抓手,构建“养殖场+处理中心+种植基地”的闭环体系。2021年以来,我省按照农业农村部部署,选择16个县实施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五河县是试点县之一,日前,记者就该项目实施进展与成效,专访了五河县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白善军。
记者:经过四年多时间的探索和实践,五河县摸索了哪些符合县情的运行模式?
白善军:五河县探索并推广了两大模式,一是有机肥生产企业收集、处理、还田全环节服务模式,二是固体粪污堆肥利用模式。
记者:在社会化服务组织遴选、粪肥科学还田、项目监管等方面,五河县有哪些创新做法?
白善军:在社会化服务组织遴选方面,我县采用了评审机制。先发布遴选公告,鼓励有资质、有能力的服务组织报名,然后组织专家评审,从服务能力、技术水平、过往业绩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评审打分,最终遴选出安徽省尚书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社会化服务组织,确保能高效完成粪肥收集、运输和还田等任务。
在粪肥科学还田方面,我县利用测土配方施肥基础数据和绿色种养循环田间试验数据,对不同地块的土壤肥力、不同作物的粪肥用量等进行测算,根据测算结果,按照化肥使用减量10—30%的标准,实现粪肥精准化还田。
记者:从单个农业项目看,每年1000万元的投资,数目不小,社会关注度高。如何保障项目资金使用安全、高效和规范?
白善军:在项目监管方面,鉴于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主体类型多、数量多,业务流程长,过程完整性、标准化要求高,奖补资金使用政策性强等特点,五河县在全省率先搭建“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监管平台”,构建了“线上+线下”立体化监管体系。线上利用信息化平台,对粪肥收集、处理、运输、还田等各个环节进行实时监控和数据记录;线下成立专门的监管小组,定期深入项目现场进行检查,核实粪肥来源、养殖主体粪肥产量、粪肥处理质量、运输轨迹、还田量及效果等,确保项目规范、有序推进。
在资金拨付和资金使用上,也建立了严格的监管机制。按科学流程使用资金,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按项目实施进度及时拨付资金,确保项目主体在政策规定的时间内拿到奖补资金。
记者:2021至2024年,五和县累计拨付项目资金多少?2025年项目资金如何安排?
白善军:2021年至2024年,中央财政给我县的项目资金分别是:1000万元、1000万元、883万元、1000万元,我县已累计拨付项目资金4882万元。可以说,做到了“专款”全部“专用”。县里绝不挪用一分项目资金,确保项目顺利实施,维护政策的严肃性。
今年的1000万元项目资金,将继续用于绿色种养循环试点项目的全环节服务,重点支持粪污收集、运输、处理、还田、增施有机肥示范片的扩建,田间试验和监测。
记者:项目实施效果如何?体现在哪些方面?
白善军:首先,构建了良好的种养结合机制。有机肥生产企业、粪肥收集和还田社会化服务组织就近收集养殖场粪污,然后将处理合格的粪肥就近就地还田利用。项目实施后,养殖主体的粪污得到了及时处理,减少了环境污染,种植主体获得了优质有机肥,减少了化肥支出,种植成本下降。
其次,取得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共赢。通过项目实施,全环节服务主体年收集处理固体粪污30万吨左右,产出合格有机肥10万吨左右,年建立增施有机肥示范片11万亩以上,每亩减少化肥用量约30%,土壤结构得到优化,土壤有机质显著提高,保水保肥能力增强,作物品质有了明显改善。此外,项目还带动了周边农民就业,提高了农民收入。
记者:项目实施还有哪些不足或问题需要重视?
白善军:部分农户对绿色种养循环模式的认知不足,参与积极性有待提高;粪污收集、运输和处理环节的设施设备还需进一步完善,以提高粪污处理效率、降低全环节运行成本;增施有机肥示范片的范围偏小,需要进一步扩大,以更好地发挥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
还有一点特别重要,就是田间试验和监测所提供的数据,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还存在需要大力完善的地方,希望相关参与单位提高责任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