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
地处九华山北麓的青阳县庙前镇从产业扶贫、就业帮扶、抓好扶贫项目建设、帮贫困户拓宽产品销路等入手,多措并举,凝心聚力,确保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特色产业助脱贫
8月28日,记者来到庙前镇十字村一家棕扫把加工厂,厂里9名工人正在精心编织扫把。他们用的是传统手工艺,手法娴熟,神情专注。
“我这个厂有30多年历史了,原生态的材质、实惠的价格,加上纯手工制作,产品不愁销路,在江浙沪地区很受欢迎。”该厂负责人朱文武告诉记者,每把扫把价格5元至8元不等,近几年平均每年销量在20万把左右。
在庙前镇党委、政府引导扶持下,这个厂不仅做好自身发展,还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工作,带动了7位村民就业。 现年65岁的十字村村民何玉枝和老伴已在该厂干了10多年。“每人每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年龄大了,还能在家门口有这么好的事做,很满意啰!”何玉枝说。
“这里的棕扫把产业,历史比较悠久,尽管原料和市场‘两头在外’,但它逐渐上了规模,形成了气候,也有了知名度。村里现有棕扫把加工大户10户,有近百人从事棕扫把加工和销售。”青阳县教体局驻十字村帮扶工作队队长伍萍告诉记者,去年十字村共卖出500多万把棕扫把,创收3000多万元。
产业有支撑,心里有干劲。“镇里还出台政策,鼓励支持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业,积极做好产业到户项目申报,严格落实产业奖补。”庙前镇镇长杨敏表示,今年全镇共有197户贫困户通过养殖家禽、生猪、黑山羊、水产和种植水稻、茶叶等自主发展产业实现增收,已发放产业到户补助资金29万元;全镇有8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订单生产,带动51户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业。
庙前镇还持续推进消费扶贫送暖行动,帮贫困户拓展产品销路。通过对接农产品电商平台,全镇7个农村电商服务网点积极推介贫困户土特产品,利用微信公众号发布“消费扶贫倡议书”,倡导帮扶单位和社会爱心人士积极购买贫困户土特产品。
据统计,今年以来,该镇共帮助贫困户销售土鸡6500余只、麻鸭420只、鸡蛋鸭蛋3.3万枚、黑山羊166斤、毛竹9800斤,销售总额达到22.38万元;各电商服务网点代卖产品销售额6万多元。
龙头带富众乡亲
位于庙前镇十字村的青阳县禅悦食品工贸公司车间内,55岁的刘金胜正忙着做九华素饼。“我以前在外面的建筑工地打零工,工作不稳定,收入不高,现在我一月工资3600元,生活不愁了。”刘金胜乐呵呵地对记者说。
刘金胜是十字村贫困户,2017年到禅悦公司务工,他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工作,每月满勤,还经常申请加班,另外村里帮助他申请居家就业补贴每月200元。
禅悦食品公司是当地的龙头企业,主要经营各式传统的地方特色素食品。该公司负责人林学军告诉记者,25年前他离开家乡到夏门打拼,后来创办了印刷企业。“2016年回乡创办禅悦食品公司,2018年建九华黄精生产基地196亩。产品销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去年销售额达2300万元。周边村民有30多人在公司务工,其中贫困户7位。父亲说过:你挖一口井,只能一家人用;如果你开一条河,大家都可以享用,这句话我一直牢记在心。”
庙前镇注重发挥龙头企业作用,探索构建“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合作模式,实现互利共赢。2016年7月,九华山灵山贡果有限公司与庙前镇高源村村委会签订土地租赁合同,流转高源村4个村民组的土地450亩,年租金37万元;主要种植桃子、梨、猕猴桃等水果,带动该村8位贫困村民就业增收。
发展致富产业,基础设施先行。该镇充分发挥区位及资源优势,主动承接九华山旅游辐射,正在打造以乡村旅游为依托的全域旅游格局。围绕旅游产业和生态农业发展之需,该镇今年争取扶贫项目10个,涉及水库坝体修复、河堤护砌、道路延伸等建设,投入资金284.6万元。
稳住就业保增收
人无业不立、无业不富。只要就业稳,收入就能增,脱贫就更有底气。
“全镇共有贫困劳动力345人,均已实现务工就业。对符合条件的外出务工贫困劳动者发放就业交通补贴,今年共发放40500元,惠及贫困劳动者97人。同时,抓好公益性岗位开发,帮助贫困户稳就业保增收。”杨敏告诉记者,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环保巡查、生态护林等工作,全镇共开发公益性岗位35个,今年已发放公益性岗位补贴5.8万元;申请居家就业补贴2.38万元。
庙前镇共建有3座户户联建光伏电站、1座村级光伏电站。三座户户联建电站今年1至8月份发电收益10.5万元,三义村村级光伏电站发电收益3.4万元。三义村党总支书记王生国介绍说:“村级光伏发电站收益扣除运维经费和税金,剩余的80%主要用于开发公益性岗位的劳务补贴、发展村级小型公益性事业。村里共开发环保巡查员、生态护林员、保洁协助员等公益性岗位8个。”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目前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307户786人,已脱贫300户770人。尚有未脱贫贫困户7户16人,计划今年全部脱贫。”庙前镇党委书记王斌表示,接下来要加快建立防止返贫致贫的长效机制,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同时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设更加美丽宜居的新乡村。(安徽党媒云乡镇融记者 冯长福 通讯员 徐宝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