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时,天刚蒙蒙亮,周玲便早早地起了床,提着装满清理工具的水桶来到距家700米左右的公厕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扫地、拖地、擦洗墙面、清理垃圾筐……快年过花甲的她工作起来态度认真、动作娴熟。路过的村民总能见到她忙里忙外的身影,有时招呼她停下来喝口水,周玲都笑着回答:“俺不累,党的扶贫政策让俺们一家过上了好日子,我做这点活算什么!”
周玲是宿州市埇桥区北杨寨邵圩村耿家组建档立卡贫困户,丈夫长期患有高血压、冠心病、脑梗死等多种慢性病,唯一一个儿子刚出生8个月就得了脑瘫,父子俩经常看病吃药,周玲一边照顾着两人的生活起居,一边依靠种植家里的几亩地维持生计,一家人挤在30多平方米的旧平房里,夏天闷热,雨季漏水,日子过得苦不堪言——不到60岁的她看起来比同龄人苍老了许多。
驻村工作队针对周玲家的情况,制定了一系列帮扶措施,先后为她申办了低保、落实危房改造政策、帮助她申请产业扶贫项目资金和产业到户资金,同时还帮她入股了家庭农场,按年度分红。
周玲虽然有一定的劳动能力,也有心找份工作,但是家里的一老一少需要照顾,实在脱不开身。为了让周玲家有固定收入,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驻村工作队一直在想办法帮周玲解决这个难题。
2018年8月,耿家组新建了公厕,由于许多人嫌弃打扫公厕的活不体面,没人愿意干保洁员,公厕建成后一直无人管护,又臭又脏,村民意见纷纷。周玲听说后,主动来到村部,表示自己可以做好这份工作。驻村工作队和村里商量后,安排周玲打扫自家附近的两处公厕,按月发放工资。在帮扶人指导下,她向村里递交了扶贫公益岗位申请书,经过一个月的培训后正式上岗,每月增收600元。公厕离家近,工作、家庭两不误,也多了一份稳定的收入来源,周玲一家加快了脱贫的步伐。
面对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周玲格外认真——一边用水管冲,一边用扫把扫,墙面的瓷砖、水池旁的水渍、镜子上的污点,周玲都会用干净的抹布一遍又一遍地擦拭,遇到冬季结冰或者停水,周玲就从家里提水过去打扫;夏天的时候由于室内通风差,清洁完全身都会汗湿,冬天冲洗墙壁时水溅到身上,风一吹又湿又冷,但周玲都没有过一句怨言。
2019年5月,在工作队和帮扶人的鼓励下,周玲在工作之余,还积极报名参加了区里举办的技能脱贫培训班,通过学习家政服务业务,努力拓宽个人的就业渠道;在顾好小家的同时,周玲也不忘帮助大家——每当工作队组织志愿者帮生活自理困难的贫困户打扫卫生时,周玲总是积极响应。
2019年11月,周玲再一次帮助村里的一户贫困户打扫卫生。邻里之间都对周玲赞不绝口,周玲则表示:“是村里给俺家新建了房子,安装了自来水,住院看病给报销,帮俺家三口办了低保,还给俺找了份工作,俺们一家很感激,为村里做点事,那都是应该的。”
如今,周玲一家住上了2间50平方米的砖混结构的新房,并通过落实上级扶贫政策和自身的努力,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2083元,于2019年底光荣地摘掉了贫困的帽子,一家三口的日子过宽绰了,周玲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杨敏)(安徽日报宿州记者站何雪峰推送)